而此消彼长,实体书在须弥城里被虚空系统挤没了生存空间,在其他虚空够不着的地方,还是能够正常流通的。
阻碍它所承载的知识被那些偏远地方的人接收的,更多的,是混乱的治安和贫困的生活。
如果说在须弥城,他们要做的是把最终的成品整理到能够被如今的虚空系统背后的教令院接纳、能被收入到虚空中并成为有一定受众基础的电子出版物,那么在沙漠这边,三天饿九顿的硬件搭配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惯例,直接让知识的传播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首先,书籍这种东西对一群吃饱饭都不能保证的人而言,是绝对没有市场可言的——是以不论是单纯的经验手册,还是柯莱在创作的故事,都不可能通过买卖的方式在这类地方传播。
这是一块穷到连白送一本书都只能拿来当柴火的地方——知识是贵重的财富,却不是他们有能力去享用的。
在这里,它即便承载着命运这种顶级的知识,也并不比一头骆骆驮兽更宝贵,甚至只能跟一团风滚草同个价值。
再者,还是那个问题,沙漠民的文盲实在太多了,就是硬按着这些人的脑袋让他们看漫画,也没法让他们单纯看着画就能读懂对话框里的字。
人是可以目不识丁地繁衍一代又一代的,哪怕他们当中不乏有远见或是有追求的家长,会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孩子找路子多少学一些文化知识,但放在这么大一个群体当中,实在只是杯水车薪。
须弥没有义务教育,所有的教育资源都需要各个家庭自己去打拼。
哈达察布在调查过之后,到喀万驿的跳蚤市场收了需要的各种零件,再度来到阿如村,在护村人的眼皮子底下拼起了一台广播机关。
有从地脉里学来的知识,他总不至于依样画葫芦都抄不会。
在这里,只能摒弃所有必需书面文字的传媒。
仅这一条就足以筛掉有在须弥流通的各种形式的创作中的绝大部分。
他叹了口气,给机关塞了一张在喀万驿淘来的CD,拧上发条。
班苏里苍茫悦耳的旋律悠悠地在这个村庄里流淌开去,呼应着远方大漠深处一阵阵滚动的噪鸣。
围在周边的几个小萝卜头不约而同地大呼小叫起来。
“非常感谢您的慷慨,哈达察布先生。”
形象干练的护村人肉眼可见的心情愉快,她朝忙了半晌的异邦人递过来一个装满水的陶碗:“我为我两日前的无礼向您道歉,感谢您不计前嫌为阿如村送来大礼。”
如果说喀万驿是雨林和沙漠的临界点,是须弥无垠的沙漠在陆地上对外的唯一喉舌,那么阿如村就是完完全全属于沙漠自己的柔软——
如果要沙漠民自己在沙漠的内陆选择一个喜欢的聚居地,那么排在第一的一定是喀万驿,紧随其后的一定是阿如村。
不同于喀万驿地位险要,作为交通枢纽而汇雨林沙漠之便,成为一处沙漠难得的繁荣之地——尽管这个沙漠中的城市距离相对富庶的雨林实在很近、在诸多构成上并不能算是全然的沙漠城市,作为沙漠民眼中在沙漠里第二好的居住地的阿如村,其实以普遍理性而论,并不是什么宜居的地方。
难得像样的一湾水源如一个怀抱一样环起了一块能供人休养生息的土地,是这个世界对阿如村最大的仁慈。
即便如此,这个全须弥沙漠里除了喀万驿这种就挨着雨林的天选之地以外的地方中最不缺水的聚落,依旧长期缺水。
除此之外,所有沙漠里存在的问题,它都有。
它很缺粮食。沙漠里没有能稳定种活的植物,就连甜甜花和薄荷这种在外面以生命力顽强、哪哪都能长著称的植物,却少有的被这片过于肃杀的土地拒绝了。
即便是少有的独产于沙漠的赤念果和枣椰,前者全看仙人掌给不给面子,后者严重依赖于绿洲——总之都不光不是什么能喂饱那么多沙漠民的、能发展成真正称为大宗的物品,反而稀缺得对沙漠民而言跟上贡给赤王的贡品没差别。
哦不对,这俩本来就是祭祀时很常用的珍贵的贡品。
在大漠以西的纳塔依旧闭锁的情况下,阿如村居民的口粮严重依赖雨林的输血。
须弥并不是一个产粮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