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状元郎 > 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第1页)

第二百八十二章 书中自有黄金屋(第1页)

苏录双手接过来,见是一份地契。

“这是本州在任上置下的一处别业……我也不能一年到头总住在衙门里,有时也得换个地方透透气。”贾知州便道:

“当然本官俸禄有限,地方不大,还有点偏,你不要嫌弃。。。。

晨光微露,紫禁城角楼上的铜铃在风中轻响。苏录立于太和殿前石阶之上,身着新制的状元袍服,绯红如霞,金线绣麒麟腾云,腰间玉带沉沉压着少年心志。他仰头望天,那一片青蓝澄澈得仿佛能照见人心??就像婉儿初醒那日的眼眸。

昨夜,他未曾合眼。不是因兴奋,而是心中翻涌着难以言说的百感交集。三年苦读、两度赴京、一场弃考、一次特旨补试……人生起伏,竟似比史书中的列传更跌宕。而今,他终于站在这里,成了万人仰望的“状元郎”。可他知道,这功名背后,不只是寒窗灯火,更有一个人用性命为他燃起的情火。

游街之礼定于巳时三刻开始。礼部官员早已备好骏马红绸,鼓乐齐鸣,百官列道。当苏录骑马出宫门时,百姓夹道欢呼,孩童攀树观望,老者拄杖含笑。有人高呼:“快看!那就是为爱弃考的苏公子!”“真真是情义无双!”“这般人物,才配做天下第一人!”

他微笑颔首,却不急着挥鞭前行。行至刘府门前,果然见二楼窗棂半开,那袭红衣依旧伫立如画。春风拂动她的裙裾,手中荷包迎风轻扬,金线绣字熠熠生辉:**状元郎**。

那一刻,万籁俱寂。

他勒马停步,翻身下鞍,不顾仪制地走向门前。围观人群屏息凝神,连鼓乐也悄然止歇。刘知县闻讯迎出,眼中含泪,却未阻拦。苏录踏上台阶,一步步登上二楼,在众人目光交汇之中,轻轻握住婉儿的手。

“你瘦了。”他说。

她笑了,眼角泛起细纹,却是这些年最明媚的一笑:“你也老了些。”

“是啊,”他低声道,“为了等这一天,我熬白了几根头发。”

她抬手抚上他的鬓角,指尖微颤:“可你终究来了,没让我再梦见你转身离去。”

他从怀中取出一只旧荷包,褪色的丝线已有些松散,上面依稀可见针脚拙朴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那是她三年前所绣,他曾贴身携带至今。

“我一直带着它。”他说,“哪怕在京师最冷的那个雪夜,我也把它捂在胸口。我知道,只要它还在,你就不会走远。”

她低头看着那只旧荷包,泪水终于滑落。

楼下忽然响起一阵骚动。只见一队仪仗疾驰而来,黄伞遮日,銮铃清越??竟是皇帝遣内侍前来赐赏!

宣旨太监展开明黄诏书,朗声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新科状元苏录,才冠群伦,情动寰宇。其文足以安邦,其德足以化民。特赐御笔亲书‘天下第一情种’匾额一方,黄金百两,良田五十顷,以彰其节。钦此。”

满街哗然。

苏录跪地谢恩,心中却无骄矜之意。他知道,陛下所赞,并非仅因策论精妙,更是感念那一纸《乞归侍疾疏》中的赤诚。帝王治天下,最怕臣子无情;而一个肯为女子弃功名的人,必不会负家国。

赐赏之后,游街继续。但这一次,苏录不再孤身一人。婉儿换上凤冠霞帔,在父亲陪同下登上彩车,与他并驾齐驱。百姓见状,欢呼更盛,纷纷抛洒花瓣祝祷。有老妇人拉着孙儿说:“记住了,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不光会写文章,还会守诺言。”

暮色四合时,庆功宴设于翰林院。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悉数到场,连素来严苛的张居正也破例举杯:“子衡啊,你这一篇《安邦策》,直指财政积弊,提出‘均赋税、简徭役、兴实学’九字方针,可谓切中时弊。老夫阅卷数十载,从未见如此清醒透彻之论。”

苏录起身敬酒:“学生浅见,实赖前辈提携。若无阁老当年一句‘锋芒毕露,然不负望’,恐早已自缚手脚,不敢直言。”

张居正抚须大笑:“好!有才而不傲,有情而不溺,将来必成栋梁!”

席间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然苏录始终留意窗外月色,只待宴罢便归。他知道,真正属于他的夜晚,不在这繁华盛宴,而在那盏守候已久的灯下。

宴终人散,他踏月而归。

婉儿已在庭院等候。她脱去华服,只着素裙,坐在廊下煮茶。炉火微红,水声轻沸,一如他们初遇扬州那个秋夜。

“累了吧?”她问。

“不累。”他坐下,接过她递来的茶盏,“倒是你,今日出了那么多风头,该乏了。”

她摇头:“只要看你穿着红袍走过我家门口,我就觉得,这三年的病,都值得。”

他沉默片刻,忽道:“你知道吗?昨夜我梦见母亲了。”

“嗯?”

“她说:‘儿啊,娘看见你穿红袍了。全村人都跪下了,说咱们苏家祖坟冒青烟。’我说:‘娘,我不是一个人上的金榜。’她问谁陪你,我说??是你和婉儿。”

婉儿眼眶一热:“你娘……一定会喜欢我的,对不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