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状元郎 > 第三百章 迎宾(第1页)

第三百章 迎宾(第1页)

苏有才将墓碑擦拭一新,这才退后点起了香烛,让俩儿子给母亲磕头。

“你们先去一边等着。”他把两个儿子支开后,才接着低声吟诵起老祖宗的那首词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

秋风卷着驿道边的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扑向苏录脚前。他抬脚碾碎一片枯叶,沙沙声如旧时书页翻动。驿站小童捧来热茶,瓷碗微烫,氤氲白气升腾而起,模糊了他眉间那道浅痕。他低头啜了一口,茶味苦涩,却正合心意??这些年,他早已习惯苦中求静。

马蹄声由远及近,一骑快马自北面扬尘而来。那骑士翻身下马,额上汗珠滚滚,胸前挂着提学道腰牌。他径直闯入驿站,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苏录身上:“可是兰溪苏案首?”

“正是。”

“杭州急信!”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封缄的文书,双手递上,“府试考题已定,大宗师特命提前知会各地头名,以示优礼。此乃密件,非本人不得启阅。”

苏录接过,指尖触到火漆尚有余温,心中微凛。这等殊遇,前所未有。他谢过传信人,待其饮茶歇息之际,悄然退至角落,拆开封口。纸页展开,仅三行字:

**《君子不重则不威》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慎独》**

他凝视良久,不动声色将信收入袖中。这三题看似平实,实则层层递进:第一题考修身立德之本,第二题论治世民心之理,第三题直指内心幽微之处??慎独。尤其是最后一题,《中庸》所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正是对近日风波最犀利的回应。谁出此题?是钟钧承有意点拨,还是另有深意?

夜深人静,苏录铺开随身携带的草稿纸,提笔默写三题破题思路。写至《慎独》一句时,笔尖顿住,墨滴在纸上晕开如血。他闭目沉思,忽忆起那晚宴席上的素笺:“慎防宵小,勿饮胡酒。”如今想来,胡知州虽表面庇护,但家中仆役阿福送信时神色闪烁,是否已被收买?吕同知频频示好,可搜查食盒时独纵其盒,又是否另有所图?而巡抚幕僚匿名示警,背后又是何人授意?

人心如棋局,一步错,满盘皆输。

次日清晨,天光未亮,苏录便起身整装。他将《论语》与《孟子》捆扎妥帖,又取出紫檀木匣,轻轻摩挲“不忘初心”四字。干娘缝制的新袍叠放在包袱最上层,针脚细密如初,仿佛还带着她指尖的温度。他跪地向东叩首三记,低声道:“儿去矣。”

官道蜿蜒南下,沿途村落渐密,市集喧闹。越近杭州,士子身影愈多。有结伴而行者,谈笑风生;有孤身赶路者,背影萧索。苏录一路寡言,只在歇脚时默默观察四周。每见有人佩戴提学道印绶或衙门差服,必暗中留意其言行举止。数日后抵达钱塘江畔,渡船摇橹破浪,水花溅湿了他的鞋面。

杭州城门巍峨,旗幡猎猎。守卒查验文牒时,见“兰溪县案首苏录”六字,竟肃然改容,拱手放行。进城之后,街巷纵横,书院林立。他依信中指示,入住贡院旁的“文渊驿”,一间清净小院,窗外正对一座古槐。店主恭敬道:“每年府试,头名案首都住此处,名为‘魁星居’,寓意夺魁。”

当夜无月,星斗满天。苏列出户仰望,忽觉一道视线落在身上。回头望去,邻院墙头似有一人影一闪而没。他不动声色回房,吹灭油灯,伏于窗后静候。约莫半个时辰后,瓦片轻响,一人猫腰潜入院中,手中提一小篮,内盛糕饼果品,轻轻置于门前石阶,随即转身欲走。

“阁下深夜来访,何不进来喝杯茶?”苏录推门而出,声音平静。

那人猛然止步,僵立原地。片刻后缓缓转身,摘下斗笠??竟是陈文?!那日在府衙被押走的落第童生,此刻衣衫虽仍破旧,面色却比先前红润许多。

“苏公子……”他声音颤抖,“我……我不是奸细。”

“那你为何现身于此?”

“我是来报恩的。”陈文?双膝一软,跪倒在地,“那日堂上,您替我说话,让我免遭酷刑。后来按察司审明真相,幕后之人确系伪造供词,栽赃于我。我本该流徙三千里,因您一句话,改为杖责八十,释放归乡。”

苏录扶他起身:“是谁幕后主使?”

陈文?摇头:“我不知道全貌。只知有人许我五百两银子,让我背熟几篇文章片段,并在特定时机露面喊冤。接头之人蒙面,操北地口音。但我记得一件事??他们提到一个名字:‘钟大人若倒,浙江官场必洗牌’。”

苏录心头一震。钟钧承?提学道大宗师竟成目标?

“你还知道什么?”

“我还听到……他们在密议‘借苏录之名,兴大狱’。说您文章太正,锋芒太露,挡了某些人的路。更有人说……您出身寒微,得志太快,不宜久留科场。”

苏录冷笑:“所以要毁我名声,牵连考官,动摇提学?”

“正是。”陈文?哽咽道,“小人原本不信这些,直到看见他们烧毁一份名单……上面写着十几个地方官的名字,包括胡知州、吕同知,还有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