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进球回放。”
“罗逸的正面推进太无解了,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
“再看这个球,ac米兰的战术针对性很强啊。”
“反常的加强纵深,摆出低位防守夺得球权后,再交给拥有大片空间的罗逸,让他来衝击帕尔玛偏弱势的中场。
罗逸手指著西蒙尼,表示感谢他的助攻,
然后两人一起跑到角旗区庆祝进球。
队友们前赴后继地冲了过来。
远处。
安切洛蒂证证地望著这一幕。
忽然觉得这支ac米兰真的有点可怕。
不仅球员个人能力突出,而且在战术上还压制了自己。
我到底变还是不变?
晃晃脑袋,甩掉纷杂的思绪。
帕尔玛主帅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有做出调整。
比赛时间,还很多。
要有耐心。
有时候,胡乱调整,反而会把自己的节奏给打乱。
比赛中圈重开。
克雷斯波开球回传卡纳瓦罗。
ac米兰中前场立即衝过中圈,组成了两层压迫网。
第一层不是西蒙尼和亨利。
而是西蒙尼和罗逸、戴维斯,
第二层才是亨利和阿尔贝蒂尼。
没有压到禁区前沿。
这次的目的不是阻碍帕尔玛从后场建立出球,而是要锁死他们的阵型前移。
“这几年,很多球队都开始踢高位压迫了。”
“高位压迫的种类有很多。”
“帕尔玛的压迫是为了就地反击。”
“而这支ac米兰的压迫,是为了掌握空间的主动权。”
“帕尔玛这时没有办法通过短传来把阵型前移,由於中场的工兵特性,他们比较依赖高位防线来展开进攻!”
“他们必须要想想办法。”
高位压迫的雏形可追溯至前苏联教练维克多·马斯洛夫。
1960年代执教基辅迪纳摩时,他提出“限制对手控球时间和空间”的理念,要求球队阵型整体前压,在对方防守三区主动抢回球权。
这一思想为后续战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0年代,奥地利教练恩斯特·哈培尔將类似战术带入欧洲主流,
他率领费耶诺德夺得1970年欧洲冠军杯时,通过全场逼抢和快速转换震撼足坛。
隨后,荷兰教练里努斯·米歇尔斯將其与“全攻全守”哲学结合。
在1974年世界盃上,荷兰队通过全场追逐皮球、封锁传球线路的打法,让高位压迫首次成为全球焦点。
此时的战术以高强度跑动和团队协作为核心,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直到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