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综穿]国舅爷只想当咸鱼 > 6070(第10页)

6070(第10页)

等到和太后说完话,张鹤龄又带着儿子去给皇帝请安。

皇帝对自己这个?*?小表弟还是很喜欢的,今日张宗说过来,他还给表弟赐了一对玉如意,以表示对他订婚的祝贺,张宗说自然也是扣头谢恩。

之后他便又和张鹤龄聊起了军务,张宗说竟也安静的在一旁听着。

支持草原内部斗争的政策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如今达延汗已经身陷与右翼的战争之中脱不开手,根本无力再去骚扰明朝,而明朝也趁机将势力范围往西边延伸,皇帝甚至最近还在考量,要不要再修一个边镇。

张鹤龄对此当然是支持的,他希望朝廷可以控制住整个河西走廊,如此明朝不管是往西的贸易还是往东南海上的贸易都可以打通了。

宋朝虽然被人骂的狗血淋头,但是他对于商业的鼓励,以及他的经济政策,却不知道比明朝高到哪里去了,虽然也和明朝一样不抑制土地兼并,但是他们却也并不完全靠农业税来维持国家运作,而是选择对商业税重拳出击,这玩意才是占大头的。

这样的思想,张鹤龄也和孝宗皇帝说过,但是他是标准的儒生皇帝,即便是对小舅子十分看重,却也无法接受这样的言论。

可是大外甥就不同了,他从小就是张鹤龄教导长大的,即便张鹤龄名义上只是他的武术指导,可是俩人成天凑在一起,张鹤龄当然不会仅仅限于骑射的影响,而是将一些自己的理念,不动声色的灌输给皇帝。

正德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人,而张鹤龄的这番言论,也很能支持他去大刀阔斧的改变这个国家,所以如今刚刚改元,他就已经开始想着与西域通商的事情了。

张鹤龄则是劝他先不着急,可以先从东南通商的角度开始。

他可是记得,在嘉靖年间倭寇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心腹大患,而这些倭寇说是倭寇,其实更多的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私底下出海,最后发展成为海商和海盗,与朝廷对抗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假倭,一部分所谓的真倭,也不过是这些海盗加海商们雇佣的打手。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大棒就是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名将,胡萝卜就是隆庆年间明穆宗开海禁,有限度的准许海商出海。

至此之后,倭患这才慢慢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是张鹤龄如今却并不想再让东南沿海的人民们再经受这样的苦难了,他想要建议正德帝,开海禁——

作者有话说:感谢在2023-07-2400:33:54~2023-07-2423:58:2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钩吻63瓶;一只渣鹅51瓶;bb2瓶;乐乐熊孩子、番茄炒鸡蛋、流年不减风色、梦女滚出耽美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5章办法

张鹤龄请求开海禁也不是随随便便直接开口就提的,而是先把这些海商出海的收入给皇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列了一下。

他这么多年和商人们,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商人们打交道也不是白来的,不仅通过他们了解了很多关于海外商贸的情况,甚至自己曾参与进去,投资了一次海贸,最后果然赚了不少的钱。

这个张鹤龄也和大外甥说了,并且提前请罪。

正德帝当然不会在这种事上苛责舅舅,他知道舅舅这么做也是为了国家大事。

但是在听闻出海竟然如此挣钱之后,正德帝出离愤怒了。

“这些逐利蛀虫,竟然敢如此大胆!”

正德帝的心都在滴血,他是皇帝,掌控着整个国家,户部有多少钱,他比谁都清楚,而这些人竟然单单只靠贩卖瓷器丝绸,竟就赚到了这么多,而且还不交税!

正德帝咬牙切齿:“这些人,朕决不能放过!”

张鹤龄见他气上头了,急忙劝到:“皇上,如今不是说处罚的时候,这些海商能赚到这么多钱,可见海贸之利益丰厚,他们如今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去做这件事,若是皇上严厉惩处,定会引发祸乱,这些人本就是亡命之徒,谁又能知道他们会做出何种反应呢?”

正德帝面上神情阴晴不定,许久才咬牙切齿道:“朕可以不在这件事上大开杀戒,但是这件事却不能完全怀柔,这些人肆无忌惮这么久,朝廷突然插一手,这些人必不会顺服,说不准早就和地方官员勾结在了一起,一起糊弄朕,必得先杀鸡儆猴,然后朝廷再去开海贸口岸,如此才能政令通畅。”

张鹤龄听着这话,只觉得他言语间果真是杀气腾腾,而且他这个想法好像也没错,因此他倒也没劝,只转移话题道:“皇上或可先开一两口岸进行通商,试验一下,若是有人在其中捣鬼,皇上自然可以惩戒一二。”

正德帝也是这个想法,就算想要在海贸中分一杯羹,也得徐徐图之。只要一想到海贸可以赚到这么多钱,但是这些钱却全部落到了这些走私的商人手里,他就心痛的仿佛在滴血,他是个很务实的皇帝,这样赚钱的门路,自然得笼络到自己手上才成。

张鹤龄也适时将宋朝的一些经济政策和皇帝说了一遍,毕竟我大送身为割据王朝,先后给辽金蒙输送岁币那么多,还能上下延续三百一十九年,那毕竟是有点东西在身上的。

正德帝其实打心底里也是很看不起宋朝的,国力弱小与蛮夷称臣,实在不符合他对于强盛王朝的想象,甚至如今的大明他都觉得对于这些蒙古鞑子太宽仁了。

但是这么多年在张鹤龄的教导下,他还是多少学会了一点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去总结他们的短处,去学习他们的长处。

有宋一朝,海贸的确是前所未有的繁荣,大明日后若是想开海贸,那就得先学一学前人经验教训,毕竟大明开国一百来年,至今还没有任何开海贸的经验。

君臣二人仔仔细细将此事研究了好长时间,包括若是开海之后,海关官员与豪商勾结该如何,税收的比例应该定多少。

还有开海的制度应该怎么定。

一开始正德帝想要每年给口岸发放定量的通商凭证,然后朝廷出售这些凭证即可。

但是张鹤龄还是把这件事更加细化了一下,一开始为了控制数量,可以发放凭证,但是后面渐渐的可能就有些不太行了,因为到时候肯定想要出海的人会大大增多,而一些提前因为此事而发财的人,定然也会想要垄断这个凭证,如此就需得建立起完备的海关制度,得把税收上来才成。

正德帝也觉得这话不错,为人君者,所谋之事,还是得谋万世才可。

就这么鼓捣了半年多,两人终于初步鼓捣出一个详细制度,其中夹杂了一些张鹤龄在现代的知识,同时也夹杂了封建社会特有的理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恐怖女主播
吞鬼的女孩恐怖女主播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