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第四个金属空间内,屏幕光线投射在7号脸上,印出他挂着的戏谑笑容。
他的右手随意的在屏幕上滑动,一会儿预测了2人,一会儿又改成4人。
他的神情异常轻松,虽然空间狭小到只能让人站立在这里,但他的背部斜斜靠在金属壁上,左手则抵墙支撑着脸颊,和莫执、林晚所在的金属空间氛围完全不同。
"异委会的人想要出去,根据规则一必须准确的预测出有效下注,而在规则四要求下,他们为了出去又只能预测3人至4人……"
"呵呵。"
"让我猜猜看,这位自诩聪明人的魏教授会预测什么数字呢?"
"预测3人?不不,我可能会下注。预测4人?他能确定我会下注?"
"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下,你们怎么商量出结果呢?"
……
确实如众人所想那样。「幸运量子星」隔离了每一个玩家的互动,目的就在于树立起信息壁垒。
它要求每一个个体在零沟通的情况下做出最默契的决策,由这个共同做出的结果来确定出口是否打开。
在莫执、林晚、7号的视角中,实际的总有效下注人数是(暂且称其为S)是未知的,它的值取决于每个人的预测是否正确,而个人的预测是否正确,又取决于S值是否等于他们的预测值。
分别把四个个体列为序列来理解,A预测了4人有效且下注,B预测3人有效且下注,C预测3人有效且下注,D预测4人有效且不下注,此时,实际有3个人下注。
站在第一层的人或许凭直观认为此时S大于等于3,符合大奖要求。
而站在第二层的人会进一步思考:
以上这种情况下,对A来说,他的预测错误,因此A的下注是无效的。
对B来说,他的预测是准确的,因此他的下注是有效的的,同理,C也是有效下注。
而对D来说,他预测了4个人但没有下注,这意味着D不会贡献有效票数,他无论预测是否正确,D的下注都是无效的。
所以此时,A、B、C、D中,总有效下注人数S=2人。尽管实际上有3人下注,第二层的人会得出「开不了奖」的结论。
为什么同一个序列操作,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难道是规则自我矛盾了吗?
此刻站在狭窄闷热空间内的魏商言发出一声短促的轻哼,看起来像在嘲笑规则说:"你没事吧?"①
「规则三:您的下注是否有效,取决于您的预测是否与实际的总有效下注人数一致。一致则有效,不一致则无效」,这则核心规则直指「幸运量子星」的矛盾所在。
好比一句著名的悖论:"这句话是假的。"
这句话真的是假的吗?如果这句话为真,那这句话就是假;如果这句话是假,那这句话就是真。此时这句话形成了一个循环矛盾,因此称其为「自指矛盾」。
将这种情形套用在「幸运量子星」里,每个下注者在下注前,必须先预测本次下注的总有效下注人数,但最终的有效下注人数又取决于每个个体的下注是否有效,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指循环。
【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规则必须先知道答案才能批改考卷,但本身又是由考卷的对错决定。破局的关键,不是在于猜测答案,而是在于找到规则的计分方法。】
魏商言心中略有决断。他推测,规则的系统在计算S值时,会使用某个自指方程,方程等式的左右两边都会出现未知的S值,它想要做出有效下注总数的判断,就需要在循环中插入一个支点。
而这个支点就是给S赋值后一个一个数字进行验证,从而寻找出一个自圆其说的值!
于是,规则的底层逻辑在魏商言眼中已经暴露,他快速权衡所有带入选项。
魏商言尝试预测S=0,但他发现,如果有其他人,比如说7号为了破坏计划也预测了0,那么规则可能会平静的得出S=0,从而导致逃生失败。
而当他预测S=2、3、4时,需要严重依赖他人的配合,会使自己的策略太被动,纯粹变成了运气游戏。
他的手指停留在了预测1的选项上。
当规则系统代入0、1、2、3、4进行验证:
【在验证S=0,即无人下注有效的世界里,我预测1人且下注,我的下注是无效的。
在验证S=1,即有1个人下注有效的世界里,我预测1人且下注,我的下注是有效的。
在验证S=234时,即有234个人下注有效的世界里,我预测1人且下注,我的下注还是无效的。】
即,当魏商言预测了1人且下注时,规则会同时产生他下注有效和无效两个答案。
而为了达成3人以上有效下注总数,魏商言推测莫执和林晚会本能倾向于预测3且下注,或预测4且下注,而7号的立场注定他会成为随机破坏分子。他们的行为只会加剧系统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