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文骢、张文富、郑成功等人奉诏来襄的同时,左良玉起兵反叛,到九江时,派兵入城,强逼江督袁继咸一同去南京“清君侧”。
随后又纵兵放火,屠戮甚重,史称浔阳之变。
袁继咸是襄樊镇的老朋友,过去一年,韩复写了不下十封信给他,让他留意左良玉的动向。
可袁继咸职责所在,能做的并不多。
左兵入城之时,袁继绝望中想要自杀,但被部下所救起,强掳到左良玉的座舟当中,又欲投江自尽,亦被救起。
左良玉本来就百病缠身,起兵也是迫不得已,他见九江惨状,又见袁继成如此,心中同样有所愧疚。
很快,就死了。
左良玉一死,左军群龙无首,众将本能的簇拥着左梦庚继续东下,但被黄得功所阻,进退失据。
而在左军身后,李自成的大顺军先占据武昌,复为尾随而来的阿济格部所败,被迫又向下游转进。
在九江附近,被清军攻破老营,侯刘宗敏、军师宋献策、明朝降将左光先,还有李自成的两个叔父被杀。
大顺军的家眷,以及起兵以来的所有积累全都被清军所夺。
到这个时候,大顺朝廷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大顺军在邓州、钟祥、承天、武昌、九江等地交战十余次,无一胜绩,老营又被清军攻破,一众将领不止损兵折将,连家人和财产也没有了,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而且这个时候传来多铎领兵攻略南直隶的消息,大顺军本来掌握的上万艘船只也被清军所获,客观条件已经不允许李自成继续执行原先直驱南京的战略了。
大顺军又一次处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没办法,最终只能掉头去往江西、湖南,再作计较。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大顺永昌天子的末路。
在四五月间,整个长江中游的形势就是阿济格撵着李自成,李自成撵着左良玉,而左良玉死了也不得安生,被黄得功堵着根本过不去。
整个大江上下,乱成一锅粥了。
只有韩伯爷在襄阳瑟瑟发抖,岁月静好。
而在北面,豫亲王多铎所部大军,由归德、泗州侵入,直驱扬州、南京;固山额真准塔领兵从山东沿运河南下,攻取徐州、宿迁、淮安、南通州等地。
驻守在江北的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四镇,没有一人能够稍稍阻挡清兵前进的步伐。
在清、左几路兵马进逼的情况下,史可法惊慌失措,已经完全应付不了这样的局面了。
往往上午下令派兵马去浦口剿匪,应付左良玉,但到中午就开始变卦,而到了晚上,又下令速速到北边来抵抗清兵。
他的命令,已经完全不具备任何可执行性了。
况且,他所节制的江北诸镇,早已望风而降,摇身一变成了我大清的兵马。
史可法无可奈何,只得仓皇南奔。
四月十七日,也就是韩复受封伯爵的当天,清兵进抵扬州城外扎营。
史阁部尽管在能力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其名望受到了明清两方的尊重。
多铎就很重视,顿兵城下后没有急着进攻,而是接连派使者招降,毫无意外地被严词拒绝。
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凤统兵四千入城,但他们却不是来守城的,而是想要劫持史可法投降的。
史可法明确表示,要死在扬州,但其他人何去何从,他不管,听其自便。
于是,李凤等人又堂而皇之的开城投降去了,作为阁部督师,史可法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总兵刘肇基建议清兵初到,立足未稳,咱们出城一战,多少能予敌以杀伤。即便不能,总好过什么也不做。
史可法拒绝。
刘肇基又说城外树林茂密,不便防守,要砍伐殆尽,史可法不同意,理由是此乃兴化某官宦的祖茔,树木阴翳,不忍伐之也。
可以说,退守扬州时的史可法,已经处于完全崩溃,坐等死亡到来的状态了。
他可能已经在脑海中无数次地预想过了,自己忠贞不屈,英勇就义的画面了。
刘肇基等扬州守将是宁愿犯错,也不愿什么都不做。而史可法却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犯错。
他心态崩了,选择了彻底放弃,自打进入扬州城开始,就明确地表示,此地乃吾身死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