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西汉风云人物 > 第3章 吹尽黄沙始见金(第1页)

第3章 吹尽黄沙始见金(第1页)

吹尽黄沙始见金

刘邦对封王大会上分封的结果很不满意,很愤怒,没封关中王也就罢了,还给发配到边远的巴蜀,太欺负人了!周勃、灌婴、樊哙等众多军事将领也都吵吵着要跟项羽火并,只有萧何冷静的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劝刘邦说,现在凭咱们的实力打不过项羽,不如先去巴、蜀封地稳定下来,积蓄力量后再做打算。

刘邦想想也只能这样了,实力不如人,只能咽下这口窝囊气,整顿好队伍后向都城南郑进发。

刘邦出发前,有人又向项羽建议,刘邦带这么多军队走,是巨大的隐患,得限制他的军队数量。项羽强令为削弱刘邦的军队由十万人裁减成了三万人,但自愿跟随刘邦的楚国人和诸侯达数万人,可见刘邦人气还是旺的。

为占据汉中全境,刘邦又通过张良去贿赂项伯,项羽大笔一挥同意了,汉中全部由刘邦管辖。

在刘邦浩浩荡荡带着队伍从关中经过斜褒谷栈道到达汉中后,张良向刘邦献出两条计策,一是建议刘邦把行军所经过的栈道部分烧毁,目的不仅是防止其他诸侯进入汉中平原,而且也给项羽吃个定心丸,汉军不会返回关中造反的;二是他要去韩地,天下局势张良洞若观火,他知道复兴韩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定天下的那个人只能从项羽和刘邦两人中胜出,他当然会选择刘邦。返回韩地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提前在中原地区收集情报,配合刘邦出关做准备;二是为了迷惑项羽,让知道刘邦身边重要的谋士都不跟他了,实力不行了。两条计策配合使用就是蒙蔽项羽用的。

刘邦同意了。

汉军到达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驻扎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就厌倦了这穷乡僻壤且水土不服的地方,对“红旗能打多久”没有信心,趁着夜色三五成群悄悄的脱离了队伍,在这逃跑的人就有个叫韩信的人。

丞相萧何听说韩信逃了,来不及跟刘邦汇报,骑上马就去追。刘邦听说丞相逃跑了,大怒。

萧何当逃兵是刘邦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的,但事实就是萧何骑马跑了,他可是刚任命的丞相,自己倚仗的左膀右臂,跑了连个招呼咋都不打。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既怒又喜。

问,为啥逃跑?

萧何答,不是我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

问,追谁?

答,韩信。

问,跑掉那么多将士,你不追,追个无名的韩信,骗我吧。

答,韩信,国士无双,汉王要就想在汉中呆着,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用韩信。您自己决定吧。

问,我咋能在这穷地方待着,当然要夺天下了。

答,汉王要夺天下,就必须用韩信,要是不用,韩信还是会逃跑,为别人所用。

问,那我任命韩信为将军。

答,就算任命他为将军也留不住。

问,那就任命他为大将军,统领全军。

答,太好了。

刘邦准备召来韩信,萧何说,你平时待人轻慢无礼,这次拜韩信为大将军要择良日、吃斋戒、设坛场,用最高礼仪拜韩信为大将军才可以。

你翻遍古今中外史书也找不到刘邦这样的领导,任用高级干部只凭下属几句话就敢拍板。一般人事任命流程特别是任命全军的军事长官时要经过重重考核才能在几个候选人中确定。哪有像刘邦这么轻率就拍板了。

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它不是简单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情况,所有的当权者都会把任命权视为权利的重中之重,牢牢的攥在手里。刘邦不这样想,他对只要能实现自己政治目标的人从来不惜封官进爵,不吝啬向下赋予权利。心胸狭隘和格局小的人是做不到的。

“知人者智”。萧何识韩信,刘邦识萧何。

斋戒后的刘邦,定好了日子,搭好了礼台,到了封韩信为大将军的那天,其他将军都以为自己会被宣布为大将军。但当刘邦宣布韩信为大将军时,全军皆惊,有的人甚至都不认识这个叫韩信的人。

那么这个韩信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凭什么让萧何如此看重?

韩信是淮阴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是个楚国破败贵族的后代,《史记》里记载了三件他落魄时的不堪旧事。

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没人推荐他做官吏。他既不肯耕作又不会经商,为了饱腹只得西处蹭饭。他经常去本地的亭长家蹭饭,吃了一段时间后,亭长的老婆讨厌他这个吃白食的,想了个损招,每天把早饭提前做,等到韩信进家后发现锅也洗了,碗也刷了,饭也没了,大怒,从此再没有去过亭长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