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直截了当地说下去:“既然特意约了你们出来。我就不绕圈子了。在这个时代,像你们这样有特殊背景的人,更需要找到合适的伴侣。我的意思是,你们要是能结为夫妻,对你们双方,对我们推进‘共荣’事业的宣传,都是最好的安排。”
蕴薇放下咖啡杯,下意识看了一眼阿宝,他的脸上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
一旁的山田太太察觉到,安抚似的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善解人意地笑道:“没关系的,樱子老师,放轻松一点。”
她话音刚落,阿宝就抬了头,目光先看向山田夫妇,随即转向蕴薇:“山田桑的考虑很周全。如果樱子老师也愿意,我没有异议。”
山田笑起来:“很好。”
蕴薇过了好一会儿,才垂着眼帘轻声说:“这件事……我需要考虑一下。”
在山田实的安排下,阿宝和蕴薇的婚礼办在上海总会大楼的二楼宴会厅。
一共开了四桌,除了驻沪领事馆的日本军官,日本国民学校的校方领导,还有一桌俄国侨民。
水晶吊灯悬在头顶,铺着米白色桌布的圆桌上每桌都摆着浅粉色的百合花。
作为证婚人的山田夫妇坐在主桌,山田实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山田太太则是全套隆重的藏青色和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
婚礼仪式开场时,山田实走到宴会厅正前方,清了清嗓子,笑容满面地对着在场的宾客们说道:“诸位,今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中俄混血的新郎,中日混血的新娘,这样的结合,不就是‘共荣’最好的证明吗?”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日本军官们鼓得最用力,俄国侨民们也跟着拍手,学校的领导则是礼貌性地点头微笑。
阿宝充耳不闻,他西装革履地站在聚光灯下,笑着看穿着纯白色和服的蕴薇一步步地朝自己走过来。
真也好,假也好。
日本人,俄国人,中国人。
他心想,全部都无所谓了。她在这里就够了。
简短的婚礼仪式很快结束,《新申报》的几名记者步入场内,要求拍照留念。
四个人依言站好。山田夫妇居中,阿宝和蕴薇分立两侧。山田太太拉着蕴薇的手,做出亲密的姿态,山田实的手搁在阿宝的肩膀上,笑得像长辈一般慈祥。
“咔嚓”一声,镁光灯闪烁。
《新申报》的社会版第二天刊登出这张合影,大标题是:共荣典范,多民族和谐佳话
这是1944年春天的事。
山田实为他们挑的新婚公寓在静安寺路,两室一厅,连浴缸和瓦斯炉都配得妥妥帖帖。蕴薇从这里步行到宝山路的学校大约也就二十来分钟,阿宝到外滩的总领事馆也就半个小时脚程。
从此,仿佛他们的日常轨迹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