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厂是二级保密单位,产品用途都比较特殊。
这两年全国都在支援三线建设,各省内也要建设小三线。
像833厂这种保密单位,要遵循“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转移到战略后方地区。
833厂是个5000人大厂,加上家属足有上万人。
将这么多人一起转移到小三线,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833厂被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带着设备家当转移去后方,小部分人则被留在了滨江。
而被留下的这一部分,不再保留833厂的代号,只有一个对外名称——“滨江曙光机器厂”。
新组建的曙光厂连人带设备,由地方政府接管。
但目前厂领导班子的成员都是由上级单位任命的,省里对这些干部的情况只是大体了解,并不十分熟悉。
急需安排一个自己人过去接管工厂。
除了接管工厂、安抚职工情绪,最重要的是引导曙光厂进行转产。
工厂由地方政府接管后,曾经的军工用品就不能继续生产了。
偌大的一个军工厂要何去何从?
别说曙光厂的职工了,连省厅领导都心里没底。
夏竹筠又将几位候选人的履历从头看了一遍,在心里摇了摇头。
她再次强调,“曙光厂的情况很棘手,这个第一副厂长的人选,咱们厅党委一定要好好斟酌。”
曙光厂被拆分后,行政定级是副处级,第一副厂长是正科级干部。
人事处提名的四个人里,叶满枝和李波是正科,另外两人是副科。
尤其是那个张志刚,省厅重工业处的副科级干部,如果是调去其他单位,那趁机提一级是正常的,也是厅里的惯例。
可是,曙光厂的情况复杂,需要有基层经验的同志去配合厂长雷万元的工作。
像张志刚这样常年坐办公室的同志,未必没有能力,但是夏竹筠更信任基层经验丰富,且有过成功经验的同志。
于公于私,她都希望叶满枝能去曙光厂任职。
人事处的孙处长心里清楚,叶满枝在这个推荐名单里,看起来有些突兀,一是年纪轻,二是缺少重工行业的从业经历。
所以,他又额外解释了一下提名叶满枝的原因。
“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时,除了看其经历和能力,也要看其出身,从叶满枝同志的最新政审材料来看,她出身工人家庭,父亲在军工厂当工人,有一个哥哥前两年被省里评为‘红色工程师’,已于去年前往三线支援国防建设了。而且叶满枝同志是军属,配偶是现役军人。曙光厂虽然交接给了地方政府,但职工们很难立即转换身份,大部分人还认为自己是军工厂职工。提名叶满枝同志,也是考虑到她的身份更容易获得职工们的认同。”
罗厅长琢磨着叶满枝的履历,问:“还有其他要补充的吗?”
孙处长翻看着几份材料,摇摇头。
隔壁的夏竹筠补充说:“833厂的大部分设备都会被带去小三线,军工厂那边能给曙光厂留些什么,咱们根本就拿不准,十有八九是人家留什么咱们就接什么。”
这种跟国防建设有关的工作,地方上只能配合,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且留在滨江的那几位班子成员,都是原833厂的干部,未必能帮省里争取到什么。
“但咱们也要正视现实问题,按照833厂军代表转交的材料来看,还有上千名职工留在滨江工作,如果厂里什么也不剩了,那让这上千号人用什么搞生产?趁着现在军地双方还没有正式交割财产,能争取还是要尽量为咱们这边多争取一些的。叶满枝是军属,也是女同志,跟军方代表讨价还价的时候,即使谈得狠了,也能有转圜的余地。”
第188章
每年十二月,省工业厅人事处都会抽选一批干部进行述职。
叶满枝接到人事处电话的时候,还以为自己被抽中了。从食品厂到工业厅的一路上,她一直在脑子里临时抱佛脚,合计着述职时的说辞。
然而,进入人事处不到半个小时,她就一脸不可思议地走了出来。
让她去滨江曙光机器厂当第一副厂长?
曙光厂在哪啊?
她对这个厂真的一点印象也没有!
突然的调职让她心里乱糟糟的,她已经做好了在食品厂扎根,把厂子做大做强的准备。
这个任命完全打乱了她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