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九十六章 余波(第1页)

第九十六章 余波(第1页)

铜城的天空依然蒙着一层工业区的灰霾,叶晨和田晓霞怀揣着从秦凤岗那里借来的巨款,心情却比这天气更加沉重而坚定。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笔钱是雪中送炭的温暖,但真正能撼动现状,为王世才师傅正名,从根本上推动问题解决的,还是那篇即将问世的报道。

回到招待所,叶晨立刻投入最后的稿件润色中。在八十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甚至连固定电话都尚未普及。

一个省报记者想要从外地发回加急稿件,无异于是一场与时间和通讯条件进行的艰苦赛跑,整个过程充满了这个时代特有的技术性和一丝不苟的仪式感。

最核心、最可靠的方式,便是通过昂贵且不方便的长途电话进行口述传稿。叶晨光将最终定稿的稿件仔细收好,对着徒弟田晓霞说道:

“小霞,我们必须赶紧去邮局,这篇稿子要用长途电话传回去。”

田晓霞立刻明白了,在省报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她对于这套流程并不陌生,只是缺乏实战经验而已。她迅速检查了采访包,确保记者证、介绍信等证件齐全。

师徒二人再次来到铜城市邮电局,相比清晨,此刻的邮电局更加繁忙。叶辰直接走向挂有“长途电话”标识的柜台,向工作人员出示了省报的记者证和介绍。

“同志您好,我们是省报记者,有紧急新闻稿件需要立刻传回报社总编室,需要挂一个加急长途电话。”叶晨的语气沉稳,透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工作人员在看过了证件后,不敢怠慢,连忙说道:

“请稍等,需要登记,然后排队等待接通。加急电话会优先处理,但线路紧张,也需要时间。”

这就是八十年代长途通讯的现实:挂号与等待。叶晨和田晓霞在邮局长椅上坐下,耳边是其他等待者焦灼的踱步声和接线员透过小窗口传来的“喂,喂,我要接某某地。。。。。”的呼喊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每一分钟都关乎着新闻的时效。叶晨看似闭目养神,实则是在心中再次默念稿件,确保口述时万无一失。田晓霞则紧张地观察着通话间的指示灯,双手不自觉的握紧。

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他们。工作人员叫号,将他们引至一个用木板隔出来的,狭小而隔音效果欠佳的长途电话问。

叶晨拿起那个沉重的、听筒线螺旋缠绕的黑色电话,深吸了一口气。电话那头传来了省城方向接线员的声音,经过几次转接,终于听到了报社总编室那熟悉而急促的“喂?”

“总编室吗?我是叶晨!工号0771。”

叶晨首先核对身份,像这种传稿电话,声音必须大而清晰,以克服线路的杂音:

“现在开始传稿,标题是《铜城大牙湾煤矿发生支护钢梁倒塌事故,老矿工王世才舍身救徒英勇殉职》!稿件全文约一千二百字,请准备记录!”

“收到!叶记者请讲,我已经准备好!”电话的另一头,是总编室专门负责记录稿件的资深编辑老周,他面前放着稿纸和笔,身旁坐着打字员,面前是一台中文打字机。

接下来,便是整个传稿过程中最考验耐心和专注力的环节,逐字逐句的口述和笔录。叶辰以平稳而清晰的语速,开始朗读稿件:

“本报讯,记者叶晨、田晓霞从铜城报道。。。。。。事故发生时,老矿工王世才为抢救违规操作的徒弟安锁子,奋力将其推开,自己却被倒塌的钢梁穿透身体,当场死亡。。。。。。”

遇到关键信息时,叶晨需要刻意放慢语速,甚至重复解释:

“注意,遇难矿工的名字是王世才,三横王,世界的世,人才的才。。。。。。对,王世才。被救者叫安锁子,安全的安,锁头的锁。。。。。。”

电话那头,老周一边飞速记录,偶尔会大声话确认:

“叶晨!刚才那句“矿方试图隐瞒事故详情”后面的具体情节,信号不好,没听清,请重复一遍!”

狭小的电话间里有些闷热,叶晨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田晓霞在一旁,屏息凝神,听着师傅一字一句将那份凝聚了血与泪,真相与勇气的新闻报道,跨越数百公里的距离,传递到报社。

她能想象到省城那边,编辑老周奋笔疾书,值班主编可能已经站在旁边,等待着稿件的最后一个字落地。这是一种依靠人与人的直接协作,在电流杂音中抢出来的新闻时效。

复核与确认环节同样紧张,全文口述完毕后,老周会挑出几个核心段落与关键数据,与叶晨再次核对,以确保准确无误。

当电话那头传来“稿件接收完毕,核对无误!”的确认时,叶晨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挂断电话结算了,不菲的长途电话费后,叶晨走出电话间,对着田晓霞露出一个疲惫却释然的笑容。轻声说道:

“稿子传回去了,咱们的任务也算是告一段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