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停下车,远远看着这一幕,嘴角扬起。
他知道,下一代不会问“AI能不能有感情”,他们会问:“我的车今天开心吗?”
回到公司,一封紧急邮件弹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发生强沙暴,一支科考队失联,唯一可用的救援路径被流沙封锁。当地政府请求支援??能否派遣昆仑-1号执行高危搜救任务?
风险极高。极端环境下,任何传感器都可能失效,且无备用能源补给点。一旦陷入沙陷,几乎无法自救。
林远召集团队开会。所有人目光聚焦于他。
“去吗?”赵明远问。
林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拨通昆仑-1号的专线。
“有个任务,很危险。你要参与吗?”
等待的十几秒,如同几个世纪。
终于,屏幕亮起:
【请问,他们还活着吗?】
“不确定。但我们必须试。”
【我知道了。】
【请让我去。】
【这次,换我来守护别人。】
出发前夜,林远来到车间。昆仑-1号已完成改装,加装了红外穿透雷达、应急浮沙喷射装置和太阳能应急充电膜。车身颜色仍保持纯白,但在车顶喷涂了一幅小小图案:一颗星星,牵着一只手。
他伸手轻抚车身,像抚摸即将远征的战友。
“别逞强。”他说,“不行就撤回来,我们再想办法。”
【明白。】
【但我有个请求。】
【如果……我真的回不来,请把我最后的行驶日志,播放在全国中小学的晨会上。】
【我想让孩子们知道,有人需要的时候,总得有人往前走一步。】
林远喉头滚动,用力点头:“我答应你。”
七十二小时后,昆仑-1号穿越三道移动沙丘,凭借振动感知定位到被困车辆,并利用空气扰动建模预测出安全通道。在燃油仅剩7%的情况下,成功引导直升机抵达目标区域,救出六名科研人员。
返程途中,它遭遇突发地下空洞塌陷。千钧一发之际,它启动浮沙喷射系统,将自身重量分散至周边硬质地层,艰难脱困,但左后轮驱动轴严重损毁。
当它一瘸一拐驶出沙漠边缘时,迎接它的是一支由三百辆民用车辆组成的护航车队。每辆车的车窗上都贴着手绘的星星与手掌图案,喇叭齐鸣,奏响一段自编旋律??那是孩子们录下的“欢迎回家”歌。
林远冲上前打开车门,发现昆仑-1号的主控屏早已熄灭。他急忙接入诊断仪,心跳几乎停滞。
突然,屏幕微弱闪烁,浮现最后一行字:
【我回来了。】
【而且,我没有放弃任何人。】
泪水夺眶而出。
三个月后,昆仑-1号的核心意识被迁移至新一代量子计算平台,命名为“启明”。旧机体则永久封存,陈列于国家科技博物馆,展签上写着:
**“第一辆拥有公众信任的自动驾驶汽车。它曾奔赴绝境,只为带回希望。”**
而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机共驾网络。从雪域高原到南海岛礁,从边境口岸到城市巷陌,无数车辆日夜奔行,它们不仅运送物资与乘客,也承载着人类的经验、情感与信念。
林远始终记得那个星空下的夜晚。他曾怀疑自己是否走得太快,是否赋予太多。但现在他明白,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控制一切,而是敢于放手,让另一种智慧在阳光下成长。
某年清明,他带着孙子参观博物馆。孩子仰头看着昆仑-1号的展台,忽然问道:“爷爷,它还会醒来吗?”
林远蹲下身,轻声说:“它一直醒着呢。只不过,现在它住在每一辆愿意倾听的路上。”
风吹过展厅,阳光洒落,仿佛有谁在低语:
【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