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单人间的大床,躺着还挺舒服的嗷~”
在听到小田发出弱弱的质疑声后,邪恶小猫咪赶忙转移话题挽尊了一波。
不过在此时此刻,这种方式显然不是太管用。
反正是没人搭腔。
就连小田这。。。
夜深了,北京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初秋的凉意。冷芭坐在书桌前,屏幕微光映在她脸上,邮箱页面已经刷新了上百次。第一轮“破茧计划”报名截止不到十二小时,收件箱却像被点燃一般,一封接一封地跳动着新邮件提示音。
她点开第一封。
发件人:[email protected]
标题:我也想拍一部电影,哪怕只有十分钟
正文很短,没有华丽辞藻,甚至语法都不太通顺。女孩说自己是河南县城的一名职高毕业生,父亲酗酒,母亲离家出走,她靠在奶茶店打工攒钱报了个线上编剧课。去年写了个关于留守少女逃婚的故事,投了好几个平台都被退回,理由是“题材敏感、缺乏市场价值”。最后她附上了一个压缩包??那是她用手机拍的三分钟样片,画面晃动,收音模糊,但结尾那句台词让冷芭心头一震:“我不想一辈子活在别人替我写好的剧本里。”
她又打开第二封。
来自新疆伊宁,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叫阿依古丽。她在信里说,自己大学学的是新闻,毕业后想做纪录片导演,却被家人骂“不务正业”,男朋友也因她不愿生育而分手。她偷偷跟组做过场记,睡过剪辑室地板,拍过一部讲牧区女性教育困境的短片,结果被平台下架。“他们说我歪曲现实,可我拍的每一帧都是真的。”附件里的片子长达十八分钟,镜头克制而有力,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翻越雪山去上学,背景音乐是她哼唱的童谣。
冷芭的眼眶热了。
这不是简单的求助信,这是一颗颗不肯熄灭的心,在黑暗中摸索着火柴。她们不是来讨怜悯的,而是来问一句:“我可以吗?”
她起身走到阳台,点燃一支烟??这是她戒了三年又捡回来的习惯,只在极度疲惫或情绪翻涌时才碰。远处城市灯火如星海铺展,她忽然想起大蜜蜜札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这些被打碎过的人,最懂怎么把碎片拼成镜子,照见更多人的影子。”
手机震动,是林晚舟发来的消息:【看到报名情况了吗?四千三百二十一封。其中六成以上是女性创作者,七成有过被行业拒之门外的经历。有人带着抑郁诊断书申请,有人附上了被删账号的截图,还有一个盲人女孩,她说她想用声音讲故事。】
冷芭回:【全部看完。明天开会。】
第二天清晨,“破茧计划”评审会议室。长桌两侧坐着八位特邀评委??有资深制片人、独立导演、影评人,也有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者。林晚舟主持开场,语气郑重:“这不是慈善项目,而是一次对系统性排斥的反击。我们要选的不只是作品,更是那些本该早被看见的声音。”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天。
有人主张优先考虑完成度高的提案,有人坚持要扶持最具社会意义的题材;争议最大的是一位叫苏婉的申请人,她曾是某顶流男星的助理,因曝光潜规则遭全网网暴,被迫退出娱乐圈。如今她提交的剧本名为《幕后》,讲述一群女性工作人员在片场如何被隐形剥削。有人质疑:“她的动机是否夹杂报复情绪?”也有人反驳:“正因为经历过,才能撕开表象。”
冷芭一直沉默听着,直到傍晚才开口:“如果我们都要求受害者必须‘干净’才有资格发声,那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有真相。”她顿了顿,“我选她。”
最终,十位入选者名单确定。她们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唯一共同点是??都曾在某个时刻,被一句话击倒:“你不适合这一行。”
签约仪式那天,冷芭亲自为每人戴上一枚银蝶胸针,那是“破茧计划”的标志。她说:“蝴蝶飞得再高,也不会忘记自己曾困在茧中。我希望你们记住今天的重量,然后把它变成翅膀的力量。”
就在“破茧计划”启动的同时,另一场风暴悄然逼近。
某财经媒体发布深度调查报道,直指陈摇家族企业旗下一家子公司涉嫌通过关联交易转移资产,并牵涉多起艺人合约纠纷。文章虽未点名冷芭,但她与陈摇的合作关系早已公开,舆论迅速发酵。
#冷芭背后的资本黑幕#再度冲上热搜。
评论两极分化:
【原来她也不是清白无辜,不过是换了张牌桌而已!】
【别洗了,陈摇早就不是单纯投资人,他是既得利益者!】
冷芭没有回应。她知道,这一次攻击的目的不再是毁掉她一个人,而是摧毁“破茧计划”的公信力??让人相信,这一切不过是精英阶层的新式包装。
三天后,她在微博发布一条视频。
画面简单:她坐在办公室,面前摆着五份合同复印件。
“这是我过去一年签署的所有商业合作文件。”她声音平静,“所有代言收入、演出报酬、版权分成,每一笔都有银行流水和税务记录可查。至于‘破茧计划’的资金来源,除了我个人收益,没有任何外部注资,更不存在所谓‘洗钱’。”
她翻开第二份文件:“这是我和陈摇文化投资公司的合作协议。我们确实有合作项目,但‘破茧计划’完全独立运作,财务隔离,连办公场地都是租赁的。”
接着,她拿出一份公证材料:“我已经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资金流向进行全面核查,结果将定期向社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