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 230240(第20页)

230240(第20页)

一个时辰后他无功而返,“……朝中大人是一个接着一个,太子忙得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奴婢离开前看到了恭亲王……”

宝音思索片刻,“太子来不了,就按照原定计划来。”

她将信交给了商行来人,“让蓝玉她们看着办,尽快将这件事处理了。”

北京城内,皇宫主人的离开并未影响到普通人生活,甚至有不少人都不知道皇宫里的后妃迁走了。

近日京城非常忙碌,沿街两旁的土路被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没几天坑没埋上留下了极高的水泥柱子。

还有只修到西城门处的水厂,目前在修一个大的蓄水池。

蓝玉收到信,先是瞪大了眼睛,很快脸上露出了好笑神色。

“竟然用这种法子对付那些人……”

她将信放下,沉吟一声,拿起笔写了一篇文章。

“去,刊印在明天的报纸上。”

文人最好什么?

毫无疑问是一张脸面,也就是名声。

因名声有污,无颜活在世上的不少。

所以当看到新一期小报上头版上的一个豆腐块内容,不少人都惊掉了下巴。

当然更多人是暴怒。

“无耻,什么叫霸占土地不还?这本就是我们的地,是被人强抢而去!”

“我要告到太庙去,这里是朝廷划给我们做会馆,如今被无耻商户不知用什么手段弄去,竟然还有脸反诬告我们?圣人,这还有天理可言?”

“这些恶霸一上来就要拆房子,推倒我们的同伴,我们守护自己的会馆有何错?哪里来的脸说自己才是受害人,我要联系亲朋好友弹劾这群人!”

事情越闹越大,本来看好戏的一些人一下子坐不住了。

第239章

北京城的会馆远没有后世多,但是大致格局已经有了雏形。

会馆是集中建设,这些地搭建了不少破房子,看着居民不少,实际上这些地许多都是无主的。

无主名义上归朝廷。

至于这里的住户就不得不往前推,推到清军入京那会儿。

众所周知,内城最开始住着许多汉民,后来清军入京,民族之间摩擦日益壮大,先帝便下令强征了汉民的房子将人赶到外城去。

住了一两百年的祖宅就被人抢走,肯定没几个愿意的,可胳膊抵不过大腿,旗人民人眼看演变成血海深仇了,为了治安也得将汉民迁走。

可外城本就住着人,有些人一时间没着落,就聚众在空旷之地盖了房子,这事当年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总不能赶尽杀绝将人赶出内城,连外城都不准居住。

有些后来补了地契,有些破家失财一蹶不起,也有因失去祖屋一病不起,为治病耗尽家财。

总而言之,外城有不少地方都是这种情况,朝廷默认了这些人继续居住,若是有想要买下这片土地的可以先将土地上的住户安排妥当。

朝廷出售的这批土地就是各省高官集资准备拿下置办会馆的,有些想要名,准备告老还乡之前买下一块土地建会馆,这般回乡也能衣锦还乡。

畅想一下,全省进京赶考的学子住进该省会馆,看到墙壁上的提名知晓会馆是谁资助建造,往后某一位学子突然发达,路过他家乡是否会拜访一下,哪怕本人已经不在人世,自己的后人也能享受这番尊容。

这就叫政治投资,只要会馆在,哪怕朝廷不在了,本人名字也能流传下去。

朝中多少汉官有这念想,随着满蒙致力将这些地皮出让给泰山商行,他们未来的期望都破灭了。

理由很简单,小民可欺,房子在小民手里,他们拿走是轻而易举,到了泰山商行,再看看如今的菜市口,光是看那平整的水泥地面就知道这地被拿走,一年时间足够出现翻天覆地变化。

想要再拿来建会馆是妄想。

这些地都在外城最繁荣的地方,少了就是少了。

一些本来不急着建会馆的省份这会儿也急了,找省内富商借银子,找户籍本省的官员捐钱,就为将地皮抢回来。

泰山商行这边收地,会馆这边阻拦,双方僵持不下,报纸上将前情报道出来还只是开胃菜。

很快一纸诉状将阻拦的各省人员和户部一块告到了大理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