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从县委书记到权力巅峰 > 第1230章 引李威入局(第1页)

第1230章 引李威入局(第1页)

洪升手里的权利有多大,在凌北市,基本上就没有他摆不平的事。

这句话是洪升在酒桌上亲口说出来的,看似是在吹嘘,其实是事实,除了市公安局一把手的权力之外,还有他多年经营的关系网,凌北市的任何麻烦他都能解决。

可是偏偏就拿李威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人软硬不吃,完全不吃官场的那一套。

“李局,刚刚在打电话!”洪升试探着问道,他刚刚过来的时候看到了,而且注意到对方直接挂了电话。

“有问题吗?”李威看了一眼洪升。。。。。。

朱远航的“治理共同体”理念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被认可和推广,但与此同时,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会在实践中遭遇挑战。尤其是在基层治理中,制度的落地往往比设计更为复杂,牵涉的利益关系也更加微妙。

2024年秋,青岭县智慧治理系统的二期工程全面启动。这次的重点是“AI下沉计划”的深化实施,即把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渗透到村级治理层面,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壁垒。朱远航亲自带队,深入全县十三个乡镇,调研基层治理痛点。

在一次调研中,他来到青岭县最偏远的南岭乡。这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普遍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支书拉着朱远航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朱书记,我们不是不愿意用新技术,而是怕用了之后,反而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朱远航。他意识到,技术的推广,不仅仅是设备的安装和平台的搭建,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真正理解、信任并参与其中。于是,他当场决定,在南岭乡设立“智慧治理试点示范村”,并亲自牵头组建一支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技术专家组成的“共治小组”,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推动技术与民意的深度融合。

试点村的建设过程中,朱远航提出“三步走”策略:第一步,建立“数字村民议事厅”,村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村级智能终端,参与村务讨论和决策建议;第二步,设立“AI政策解读员”,由AI系统自动生成通俗易懂的政策说明,帮助村民理解复杂政策;第三步,构建“智能监督平台”,村民可随时查看村级财务、项目进度、干部履职情况,并提出质疑或建议。

这一系列举措迅速在南岭乡落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村民的参与度显著提升,村级事务的透明度也大幅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原本对技术不信任的老人,也开始主动学习使用智能设备,甚至有几位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成了村里的“数字治理宣传员”。

试点经验很快被总结成《村级智慧治理操作手册》,并在全县推广。随后,省里也组织了专项学习会,邀请朱远航分享经验。他在会上强调:“智慧治理不是替代村民自治,而是赋能村民自治;不是让技术主导决策,而是让技术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然而,就在基层治理稳步推进的同时,朱远航却接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通知??中央办公厅拟组织一次关于“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他作为地方代表发言。会议规格极高,中央多位领导将出席,各省也派出了主要负责人参会。

朱远航深知,这不仅是一次展示青岭经验的机会,更是一次对“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全国性检验。他连夜整理思路,准备了一份题为《从共治到共享: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路径探索》的发言稿。

在发言中,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诚地谈到了基层治理中的现实困境:比如技术推广中的“数字鸿沟”,比如公众参与中的“信息不对称”,比如制度设计中的“权责不清”等。但他更强调了解决路径:“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是让政府变得更强大,而是让群众更有话语权;不是让技术成为权力的工具,而是让它成为服务人民的桥梁。”

这番话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会后,多位省级领导主动与他交流,希望借鉴青岭经验。而一位中央领导在总结讲话中特别提到:“朱远航同志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现代化,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技术革命,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我们要鼓励更多像他这样的干部,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担当。”

这场会议之后,朱远航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他始终保持清醒,深知任何制度的推广,都必须经历时间的检验。他开始着手推动“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制度化落地,在县委的支持下,牵头起草了《青岭县治理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六大核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权力监督机制、技术赋能机制、政策反馈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干部激励机制。

方案出台后,县委组织了多轮论证,并邀请省社科院专家进行评估。最终,该方案被省委列为“全省基层治理改革试点项目”,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与此同时,朱远航也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治理现代化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而是真正融入社会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他提出了“治理文化培育计划”,主张将治理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活动、企业文化等多个领域。他亲自推动在全县中小学开设“公民治理课”,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议事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公共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还支持成立“青岭治理文化研究会”,邀请本地作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共同创作一批反映基层治理实践的文艺作品,包括纪录片、小说、话剧等。其中一部名为《共治之路》的纪实文学作品,一经出版便引发广泛关注,被多家媒体推荐为“年度最具社会价值图书”。

朱远航深知,文化的塑造比制度的建立更为缓慢,但一旦形成,其影响也更为深远。他常说:“治理现代化,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明的演进。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就在他全力推进治理文化培育的同时,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再次将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信是中央党校一位资深教授写的,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朱书记,您的治理理念,正在成为我们党校教学的重要案例。但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当制度创新与传统权力结构发生冲突时,如何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

这封信让朱远航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与制度的融合,更是一场深层次的政治变革。而这场变革,必须在尊重传统与推动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于是,他开始着手撰写一篇题为《治理现代化与政治生态重构》的理论文章,系统阐述了治理现代化如何与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依法治国等基本政治原则相融合。他提出:“真正的改革,不是推翻旧制度,而是在继承中创新;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在制度设计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

这篇文章在党内引起广泛关注,被多家权威期刊转载,并被中央党校列为干部培训教材。

朱远航知道,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但他也坚信,只要初心不改,方向正确,这条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的灯光依旧明亮。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城市灯火,仿佛看见无数个未来正在缓缓展开。

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构成了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力量。

治理的本质,永远是为了守护人心的温度。

而他,愿做那个始终守望初心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