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23日,晴。今天我的故事上了报纸。有人说我是励志典范,可我知道,我只是个被生活逼到墙角,然后拼命想爬出去的人。但我感谢这个时代,它没有嘲笑我的狼狈,反而给了我麦克风。原来,卑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一定是最不肯放弃的。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想学更多,救更多,照亮更多像我母亲那样的人。我不求伟大,只愿不负此生。**
六月初,医院通知她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急救技能培训。为期两周,封闭集训,结业合格者将纳入市应急救护队预备名单。
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临行前夜,母亲把她叫到床前,颤巍巍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小布包:“闺女,这个……你拿着。”
打开一看,是一枚银戒指,款式老旧,戒面有些磨损。
“这是我出嫁时我妈给的,一直舍不得戴。现在给你,保平安。”
林小满鼻子一酸,跪在床前抱住母亲:“妈,我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平平安安回来。”
母亲抚摸她的头发,声音哽咽:“我闺女……终于活得有盼头了。”
培训地点在郊区卫校。每天早晨六点集合,跑步、体能训练、心肺复苏实操、气管插管模拟、创伤包扎演练……强度远超想象。同组有个男护工嫌她“女人力气小”,质疑她能不能扛住担架。她没争辩,第二天考核时主动要求背假人冲刺五百米,一口气跑完全程,汗水滴在地上,引来一片惊叹。
教官当众表扬:“林小满,意志力优秀!”
结业考试最后一项是突发车祸现场模拟。她带队处置,指挥分工、检伤分类、优先救治重伤员、协调救护车调度,全程冷静果断。考官在评分表上写下:“综合素质突出,具备现场指挥潜力。”
结业典礼上,她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没有讲稿,只说了三句话:“我来自最普通的家庭。我靠的不是天赋,是不肯认命。如果有一天你需要一个冲上去救你的人,我希望,那个人是我。”
掌声雷动。
归来那天,弟弟林小军和妹妹林小芳骑着自行车在校门口等她。两人脸上挂着笑,手里举着一块硬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欢迎姐姐凯旋!”
她冲过去抱住他们,眼泪终于落下。
当晚,全家聚餐。父亲难得开了瓶白酒,敬她:“小满,爸以前总觉得女儿再能干,终究是要嫁人的。可现在我明白了,你的人生,不在别人手里,而在你自己脚下。”
她举起茶杯,声音轻却坚定:“我会一直走下去,走到能带你们去看海的那一天。”
七月初,医院正式成立“急诊预检分诊小组”,林小满被任命为组长。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科室管理架构图上。
与此同时,夜校毕业考试临近。她白天在急诊科熟悉流程,晚上回家刷题到凌晨。会计老师特地送来历年真题汇编,叮嘱她:“你要是拿不到第一名,我都替你觉得亏。”
考试当天,暴雨倾盆。她冒雨骑车赶到考场,裤脚湿透,鞋子进水,可答题时一笔未乱。最后一道大题是成本分析案例,她结合工厂绩效改革的实际数据,提出“动态核算+激励机制”模型,阅卷老师批注:“理论联系实际,极具应用价值。”
成绩公布,她以总分第一通过结业考试,获得“优秀学员”称号。
赵主任亲自为她颁发证书:“小满,组织决定推荐你进入市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公共管理基础课程。这是对你综合能力的认可。”
她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熟悉的面孔??陈建国笑着鼓掌,王桂花抹着眼角,父母紧紧握着手,弟妹蹦跳欢呼。
她忽然明白,命运从未真正抛弃她。它只是用一场又一场风雨,淬炼出一个更坚韧的她。
那天夜里,她再次翻开日记本,写下最后一行:
**1987年7月15日,雨过天晴。我拿到了夜校文凭,也成了急诊分诊组长。八年了,从替人织毛衣赚六毛钱,到站在这里接受表彰,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可我还是走过来了。这个世界或许不会立刻回报努力,但它终将记住每一个不肯低头的人。我不知道未来有多远,但我知道,只要不停下脚步,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海边,牵着母亲的手,看太阳从海平面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