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社区接连出现流感样病例,儿童尤为集中。林小满敏锐察觉异常,立即上报疾控中心。检测结果令人震惊:甲型H1N1流感病毒局部暴发。
应急响应迅速启动。她带领团队连夜制定防控方案:设立发热哨点、组织疫苗接种、编写通俗易懂的防疫指南张贴入户。最紧张的那几天,她连续三天没回家,睡在服务站值班室。
一天深夜,她接到电话:弟弟林小军高烧40度,疑似感染。
她冲回家,只见少年蜷缩在床上,浑身滚烫,意识模糊。她立刻测温、物理降温、喂药,守了一整夜。凌晨四点,弟弟终于退烧醒来,虚弱地笑了:“姐……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她抱着他哭了出来:“你永远都不会是我的麻烦。”
三天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通报表扬基层防控先进单位,点名提及“林小满团队反应迅速、处置科学”。
而在这一切背后,她悄悄修改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原本打算报考成人医学院,争取转正为执业医师。但现在,她决定暂缓升学,专注于培养更多像小陈那样的年轻护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社区医疗队”。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
**1987年10月28日,霜降。今晨巡视时,看见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脸颊冻得通红,却一个个戴着我们发放的口罩。那一刻我觉得,也许我不必非得穿上医生袍才能改变什么。护士也可以是火种,点燃希望,传递信念。**
年底将近,寒潮来袭。一个雪夜,她接到紧急通知:郊区福利院一名孤寡老人突发脑梗,需立即转运。
救护车在积雪道路上艰难前行。到达时,老人已半身瘫痪,言语不清。她一边进行初步评估,一边握着老人冰冷的手不断呼唤:“爷爷,听得见吗?我是小满,我来了。”
老人浑浊的眼珠缓缓转动,嘴唇微动,吐出两个字:“……不想……拖累……”
“您不是拖累。”她紧紧握住他的手,“您活着,这个世界就多一份温度。”
返程途中,天空忽然放晴。月光洒在雪地上,银白一片,宛如童话。她望着窗外,想起外婆坟前许下的诺言。
“妈,”她轻声说,“等开春了,咱们去看海吧。”
几天后,市里正式宣布:医保试点将于1988年1月1日在全区推行。林小满被任命为街道医保协调专员,同时兼任社区健康档案项目负责人。
授职仪式很简单,在卫生局会议室举行。赵主任把红头文件递给她时,笑着说:“小林啊,你现在可是‘双肩挑’了。”
她接过文件,郑重鞠躬:“我会继续走路。”
当天傍晚,她回到夜校教室。黑板上还留着上周她讲解“公共卫生与社会公平”的板书。一群新学员正等着她上课。
她站上讲台,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渴望的脸庞。
“今天我们不讲理论。”她说,“我来讲讲为什么我们要学这些知识??因为它能让一个母亲不再为孩子的药费哭泣,能让一位老人安心走进医院的大门,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绝望,多一些希望。”
教室里鸦雀无声,唯有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下课铃响,没人离开。一个女生站起来,声音颤抖:“林老师,我能加入你的团队吗?我也想成为那种……给人希望的人。”
“当然可以。”她微笑,“只要你愿意走这条路。”
走出教学楼,冬夜清冽。她仰头望天,繁星点点,如同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她知道,自己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厂门口捡废纸箱的女孩。她成了别人眼中的光,也学会了如何把这光照得更远。
风起了,吹动她衣角上的银色胸针,像一颗不灭的星。
她掏出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1987年12月30日,岁末。这一年,我走过暴雨泥泞,也见过星月皎洁。我救过人,也被很多人照亮。时代奔涌向前,而我愿做那一道微光,穿行在人间冷暖之间,告诉每一个在黑暗中跋涉的灵魂:别怕,有人正朝你走来。**
合上本子,她迈步向前。前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