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19非遗新商机(第3页)

719非遗新商机(第3页)

半个月后,五集纪录片《大地之子》在省台黄金时段首播。第一集《泥土里的光》,以水泵抢修为开篇,真实再现了青山村自力更生的全过程。镜头扫过老砖窑的焊花、小学课堂的童声、议事会上高举的手臂,最后定格在村口那块写着“我们现在就在种未来”的石碑上。

全省轰动。

无数观众留言:“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原来普通人也能活得这么有尊严。”“我想去青山看看。”

更有十余家企业主动联系县政府,表示愿意投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项目。一家新能源公司甚至提出全额资助安装屋顶太阳能板,条件只有一个:允许他们在村里设立“乡村能源创新实验基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与资源,赵振国没有急于答应。他在晒谷场召开全村大会,当众宣读每一封合作意向书,并逐条解释利弊。

“天上不会掉馅饼。”他说,“但地上可以长粮食。我们要选择那些真正尊重我们节奏、支持我们自主发展的伙伴,而不是只想拿我们当广告背景的商人。”

最终,青山村与三家信誉良好、理念契合的企业达成合作:一家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一家捐赠图书建立村级图书馆,另一家协助搭建电商平台,帮助大棚蔬菜直销城市超市。

与此同时,《青山纪事》手抄本被县教育局印刷成册,作为乡土教材推广至全县中小学。小丫受邀到县中学演讲,主题仍是那句朴素的话:“知识,是用来改变生活的。”

然而,风暴也在悄然酝酿。

某日,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县委办公室,指控赵振国“擅自接受境外资助”“搞独立王国”“煽动群众对抗上级政策”。随信附了几张经过裁剪的照片:省台摄制组的车辆、企业代表来访的合影、议事会上众人举手的场面,都被标注为“可疑活动证据”。

调查组很快进驻青山村。

面对质询,赵振国坦然出示所有合作协议、资金往来凭证、会议记录,并邀请调查人员参加当晚的议事会。会上,一位老太太颤巍巍站起来说:“俺不懂啥叫境外资助,俺只知道赵主任三年没涨过工资,天天比谁都忙。要说搞独立?那也是带着我们往正道上走!”

另一位青年农民接过话:“我们开会投票,自己做主,这不是独立,是民主!”

调查组成员默默记录,未发一言。

三天后,调查报告出炉:所有指控均属捏造,赵振国同志清正廉洁,群众基础扎实,建议予以通报表扬。

而那封匿名信的源头,经查竟是邻县一名因贪污被撤职的former干部所为,企图借机搅乱局面,为自己复出制造舆论。

风波平息,青山更加团结。

春耕前夕,赵振国带领村民完成第二台发电机的安装调试,实现全村夜间照明全覆盖。图书馆正式开放,第一批三千册图书由省城师生捐赠。电商平台上线首月,销售额突破万元,王强的大棚蔬菜首次打入市机关食堂。

最令人振奋的是,国家科技部批准青山村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试点单位”,将在三年内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秸秆发电、智能灌溉、数字乡村建设三项改革试验。

消息传来那天,小丫在日记本上写道:“爸爸说,真正的强大不是没人反对你,而是即使有人反对,你依然能坚持走对的路。我现在明白了,什么叫‘站着就把事干了’。”

春天来了。

山野间,新绿初绽。播种机在田野上划出整齐的线条,如同大地写下的诗行。老砖窑的烟囱不再冒黑烟,取而代之的是清洁能源的无声运转。孩子们在新建的图书角读书,老人们在养老食堂吃饭,妇女们在合作社编织竹篮,年轻人在直播间介绍自家农产品。

赵振国依旧每天背着帆布包巡村,手里握着那个黄铜指南针。风吹起他的衣角,也吹动远处新生的麦浪。

他知道,前方仍有风雨,仍有诱惑,仍有看不见的暗流。但他也知道,只要人心不倒,信念不灭,青山就永远不会老去。

夜晚,他再次翻开《青山日记》,写下新的一页:

**“所谓振兴,从来不是一场突变,而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坚守。我们种下的不只是庄稼,更是信任、规则与希望。当一个村庄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决策、自己前行,它就已经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合上本子,他走出屋外。星空依旧璀璨,银河横亘天际,宛如一条永不熄灭的灯带,照亮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远处,老砖窑的灯火仍在闪烁。

他知道,那里又有人在为明天加班。

就像一颗不肯沉睡的心,跳动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青山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第一序列
会说话的肘子第一序列
...
神兽召唤师
水月梦寒神兽召唤师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