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红楼之黛玉长嫂 > 103第 103 章(第2页)

103第 103 章(第2页)

自女子科举之制确立,江南书院便成了天下瞩目的焦点。黛玉虽面上镇定如常,心中却知,此事不过是风波初起,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朝廷虽允准试行“女子贡试”,然诏令中亦有隐忧??仅限地方衙门任用,不得入京为官;且须年满十六方可应试,实是设下门槛,以防女子过早涉足政事。更有甚者,诏书中只字未提女子可与男子同场竞试,依旧将她们归于另册,实则仍是旧礼法的残余。

宝玉回京后,多次上奏,欲求更进一步,却屡遭驳回。摄政王虽未明言反对,但暗中扶持保守派,意图遏制女学之势。一时间,朝堂之上,新旧之争愈演愈烈,而民间亦随之风起云涌。

江南书院内,黛玉每日清晨便至讲堂巡视,午后亲自批阅学生课业,晚间则召集诸位教习商议教学改革之事。她深知,若要让女子真正立足于世,非靠一时之恩宠,而是需以实绩立身。于是,她命人设立“实务学堂”,教授医理、算术、农务、织造等实用之学,并选派优秀女学生前往地方衙门实习,协助文书、调解纠纷、主持乡约,务求让世人亲眼所见女子之能。

然而,阻力亦随之而来。

先是苏州一位士绅之女,在衙门实习时遭人调戏,羞愤之下投井身亡,此事一经传出,舆论哗然。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称“女子入仕,败坏纲常”,并指责江南书院“纵容女子抛头露面,伤风败俗”。更有御史弹劾黛玉“妄图颠覆礼法”,请求朝廷彻查书院所行之事。

黛玉闻讯,面色不变,却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坐于书房,久久不语。小翠端茶进来,见她神色凝重,不敢打扰,轻手轻脚地放下茶盏便欲退下。黛玉忽道:“你去请宝玉回来。”

小翠一愣:“夫人,贾公子不是刚走么?”

黛玉缓缓点头:“我知道他刚启程赴京,但此事非同小可,我不能让他置身事外。”

小翠领命而去,连夜遣人快马加鞭赶往京城。

数日后,宝玉果然匆匆返回,面容略显憔悴,显然是连日奔波所致。他一见黛玉,便急切问道:“出了什么事?”

黛玉将那封弹劾奏折递给他,淡淡道:“有人想借此事彻底废除女学。”

宝玉接过奏折,细读之后,脸色愈发难看:“这分明是有预谋之举。那名女子之死,恐怕并非偶然。”

黛玉点头:“我已派人查访,发现那名调戏她的胥吏,竟是京中某位御史的远亲,平日里便惯于欺压百姓。此次事件,极可能是故意设局,意在打击我们。”

宝玉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如借此机会,将真相公之于众,揭露那些人的真面目。”

黛玉微微一笑:“我正有此意。”

于是,一场反击悄然展开。

黛玉亲自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女学实录》,记录了女学生们在各地实习的经历,包括她们如何协助治理水患、调解民争、编写乡约、改善民生等事迹,并附上当地百姓的证词与官员的评语。她命人将这份实录抄录百份,分送各地士绅、学者及开明官员,同时安排人在街头张贴告示,讲述那名女子被害的真相,并指出幕后黑手的身份。

与此同时,宝玉在京中联合几位开明大臣,联名上奏,要求彻查此案,并提议设立“女子监察司”,专门负责调查涉及女学生的案件,以保公正。

朝堂之上,此事再度引发激烈争论。摄政王虽极力压制,然太后对此案颇感兴趣,亲自召见黛玉进宫问话。黛玉从容应对,引经据典,历数历代女子辅政之例,并以事实证明女子入仕不仅无害于礼法,反而有益于民生。太后听罢,频频颔首,对身旁宫女道:“林夫人之言,句句在理。哀家倒觉得,她比许多朝臣都更懂治国之道。”

自此,太后对黛玉颇为赏识,时常召她入宫议事,甚至有意让她参与修订《女训》一书,以期重塑女子教育之规范。

此举一出,摄政王大惊,连忙劝阻太后:“女子干政,终非吉兆,望太后三思。”

太后淡然一笑:“哀家不过是要她修书罢了,又不是让她上朝议政。何况,若能让天下女子皆如林夫人一般聪慧贤德,岂非社稷之福?”

摄政王无奈,只得作罢。

风波渐息,江南书院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女学生们依旧勤奋苦读,讲堂之内,书声琅琅。而黛玉,则在一次夜谈中,对宝玉道:“你以为,这场仗已经赢了吗?”

宝玉摇头:“我只是觉得,至少我们守住了第一步。”

黛玉轻轻一笑:“是啊,我们守住了。但接下来,我们要走得更稳、更远。”

她望向窗外,月色如水,洒落庭院,仿佛映照着未来的路。她低声说道:“总有一天,女子不再只是依附于人,而是可以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仰望星空。”

宝玉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我会一直陪着你,走到那一天。”

春风拂面,花影婆娑,桂花树下,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生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