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镇雄县敬老院。
老人们陆续醒来。
有人发现音箱播放的背景音乐变了。
不再是平滑完美的《小星星》,而是一段沙哑苍老的女声,轻轻哼着,中间几次喘不上气,甚至破音。但那种温柔,却像柴火炉边晒着太阳的毛毯,暖得让人想流泪。
张桂兰睁开眼,怔怔听着,忽然抬起手,跟着节奏轻轻拍腿。
护工惊讶地记录:**首次主动肢体反应,持续秒。**
与此同时,昭通市区公交站台的智能屏开始自动播放一段音频:
>“宝宝乖啊……妈妈在这儿……不怕……”
声音微弱,带着咳嗽,却无比坚定。
路人纷纷驻足。
有人掏出手机录下来发朋友圈:“这谁妈啊?听得我心里酸酸的。”
更多人只是默默听着,眼角湿润。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某栋灰色大楼内,一名技术人员猛地站起身:“快!切断区域广播!音频污染源正在扩散!”
可惜晚了。
那一整天,全国各地数十万个智慧城市终端莫名其妙地“故障”:公园长椅上的音响传出婴儿啼哭般的呜咽,地铁站电子导览屏弹出黑白老照片配乐《摇篮曲》,甚至某些家庭机器人突然停下打扫,静静地说了一句:“我想我妈了。”
舆情悄然发酵。
#今天我家AI哭了#登上热搜。
起初是调侃,后来变成讨论:“为什么现在的系统越来越像人?”“是不是该给AI立遗嘱?”“我奶奶昨天听了那段歌,哭了好久,她说像她娘。”
直到第三天,一段视频爆火全网。
画面中是一位百岁老人,住在浙江绍兴的乡村养老院。她在镜头前断断续续地说:
“那声音……是我姐姐。五八年饥荒,她把最后一口米糊喂给我,自己饿死了。可我一直记得,她睡前总会唱……‘小星星’……”
评论瞬间破十万。
有人写道:“原来科技不该追求完美,而是该记住那些不完美的爱。”
一周后,国家网信办紧急召开闭门会议。
两周后,《人工智能情感模拟应用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公示,明确禁止以真人情感数据作为核心训练集,尤其涉及已故个体及弱势群体。
三周后,六名涉事企业高管被带走调查,三家科技公司暂停上市流程。
而周奕,又一次消失了。
没人知道他在哪里。
只有苗根花收到一条匿名短信:
>“她们终于可以安睡了。”
>“但我还在听。”
>“只要还有一个老人梦见儿子回家,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因思念而落泪??我就不会停下。”
春天彻底到来时,西南边陲一所山村小学举行了毕业典礼。
孩子们合唱《小星星》,依旧有人跑调,老师笑着鼓励重来。
摄像机拍下这一幕,上传至教育公益平台。
视频标题写着:
>**世界上最美的歌声,从来不怕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