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05章 不是我说这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啊(第2页)

第605章 不是我说这思想觉悟还有待提高啊(第2页)

那一刻,林浩然站在人群背后,眼眶发热。他忽然明白,所谓“共鸣”,不是情绪的传染,而是孤独的终结??当你发现自己并非唯一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那份沉重便会悄然减轻。

回到喀什后,团队收到一封来自新疆女子监狱的信。一名服刑人员写道:“我看了你们放的《父亲的鞋》,整整哭了两个小时。我也有个儿子,十岁那年我因贩毒入狱,他由姑妈抚养。去年他来看我,一句话不说,走的时候留下一双小皮鞋。我现在每天擦一遍,不敢穿,也不敢扔。我想拍一部电影,告诉他:妈妈不是坏人,只是走错了路。”

林浩然立刻联系狱方,获批后带队进入监区开展工作坊。起初,女囚们极度戒备,认为这是“表演改造”的形式主义。直到一位名叫玛依拉的维吾尔族妇女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原本是护士,因丈夫赌博欠债,被迫参与运毒。被捕时,她正准备给孩子买新书包。

“我最怕的不是坐牢,”她在镜头前流泪,“是我儿子长大后,会在别人嘴里听说‘你妈是个毒贩’,而不是‘你妈曾经每天步行十里路去医院上班’。”

这句话成了破冰点。越来越多女性开始讲述:有为保护女儿杀死家暴丈夫的母亲,有用积蓄资助弟弟读书却误入传销的大学生,还有因贫困卖淫后自首的农村少女。她们的故事被剪辑成短片《铁窗外的春天》,在狱内首映时,许多管教干部红了眼眶。

一位警官私下对林浩然说:“我们总想着怎么惩罚,却忘了怎么倾听。你们做的,不是艺术,是修复。”

与此同时,《回音》的影响持续扩散。一所重点中学将其纳入心理教育课程;一家互联网公司发起“倾听日”,要求管理层每月与基层员工一对一谈话,全程录音归档;更有公益组织据此设计出“家庭叙事疗愈包”,包含录音设备、引导问题卡和私密存储U盘,免费发放给抑郁症患者家庭。

然而争议从未停歇。某次电视辩论节目中,一位知名社会学家尖锐指出:“你们把个体叙事抬得太高,反而掩盖了制度性缺陷。一个农民工拍了讨薪失败的故事,感动万人,可工资依然拿不到。这种情感消费,难道不是另一种剥削?”

节目播出后,舆论再度分裂。支持者认为批评脱离现实,艺术本就不承担解决具体问题的责任;反对者则指责林浩然团队“贩卖苦难美学”。

面对质疑,林浩然没有回避。他在微博发布长文回应:“我们从不否认结构性问题的存在。但我们坚持一点:在政策抵达之前,在法律生效之前,在社会关注降临之前,一个人的痛苦是否就该默默腐烂?我们的工作不是替代制度,而是填补那个真空地带??让那些尚未被命名的情绪,先拥有一个名字。”

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回音计划”逐渐被视为一种新型公共精神实践。

春季末,赵建国终于出狱。那天,林浩然亲自驾车前往成都接他。两人在监狱门口相见,赵建国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衬衫,背脊挺直,眼神平静。上车后,他第一句话是:“我想先去看看儿子。”

他们驱车三百公里来到绵阳郊区。赵建国的儿子已在工地做钢筋工三年,住在集体宿舍。父子见面时,气氛僵硬。年轻人低头抽烟,几乎不抬头看他父亲。

“爸死了。”他说,“你现在回来,有什么用?”

赵建国没辩解,只是默默接过儿子的工作服,帮他缝补磨破的袖口。那一针一线,笨拙却认真。林浩然悄悄录下了全过程,没有打扰。

三天后,儿子主动开口:“你写的那本书……我能看看吗?”

那是赵建国在狱中写的《愤怒日记》,现已整理成册,即将由一家出版社发行。书中没有为自己开脱,而是剖析暴力如何在绝望中滋生,提醒年轻工人学会识别情绪预警信号。

“你可以看。”赵建国说,“但你要记住,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犯过错的人,还在努力赎罪。”

临别时,儿子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个地址:“这几个工地都有老乡在干,容易被骗工资。你要是真想帮人,可以从这儿开始。”

赵建国接过,郑重折好,放进胸前口袋。

回程途中,他望着窗外飞逝的山影,忽然说:“你知道吗?我在里面最怕的,不是刑期长,而是被人彻底忘记。现在我知道,还有人愿意听我说话,这就够了。”

林浩然点点头,方向盘上的手微微颤抖。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循环的延续??声音唤起声音,回音催生回音。

夏天来临前,“回音计划学院”迎来第二批学员。这一次,报名人数突破八千,覆盖全国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盲童学校的音乐教师,有殡仪馆化妆师,有高铁乘务员,还有两位渐冻症患者通过眼动仪完成了报名视频。

林浩然在开学仪式上说:“我们不培养明星,不制造爆款,也不追求奖项。我们只做一件事:让更多人相信,你的故事,值得被世界听见一次。”

仪式结束后,他收到一条短信,是齐齐哈尔的李文秀老师发来的:“今天我和老伴一起去扫墓了。我告诉他,我们的事被很多人知道了,有人因此和父母和解,有人鼓起勇气离婚。他说:‘那你抄的小太阳,没白画。’”

林浩然站在院子里,抬头望向湛蓝如洗的天空。一群鸽子掠过屋顶,翅膀拍打出清脆的风声。他忽然想起多年前拍《洪世贤》时的情景??那时他追逐的是掌声、流量、热搜榜首,而现在,他只想守住这片小小的庭院,守住每一次颤抖的倾诉,每一滴迟来的泪水,每一个终于敢于发声的灵魂。

夜幕降临时,他又一次点燃了篝火。学生们围坐一圈,轮流讲述今日最触动他们的瞬间。轮到林浩然时,他沉默良久,然后轻声说:

“今天早上,我路过巷口烤包子铺,老板娘递给我一杯奶茶,说:‘你每次都加糖,其实你不爱吃甜的吧?’我说:‘你怎么知道?’她说:‘因为你每次喝完,都会皱一下眉头。’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倾听,从来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这些细微的注视中??有人注意到了你不愿说出口的习惯,还为你悄悄改了口味。”

火光映照着他眼角的细纹,也照亮了周围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没有人鼓掌,但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句话。

远处,喀什的星空依旧辽阔,银河横贯天际,如同无数未曾熄灭的灯火,在这片广袤大地上,静静燃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