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三百三十三章 齐国亡了(第2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齐国亡了(第2页)

民心愈固。

春耕时节,洛阳工地热火朝天。袁术亲率五千民夫,肩挑背扛,搬运砖石。他不再穿官袍,而着短褐麻鞋,与众人一同夯土筑基。有老工匠劝他歇息,他笑答:“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今日筑城,岂能袖手?”

一日劳作结束,他在工棚用餐,忽闻孩童歌声自远处传来:

“爹打夯,娘插秧,

袁公与咱一个样。

不吃肉,不坐轿,

只为天下都吃饱。”

袁术怔住,良久不语。饭毕,他对随行书记官道:“记下来,这不是歌,是史。”

就在此时,边报再至:司马懿再度集结残部,联合山贼马元义,欲从武关奇袭商洛,切断洛阳粮道。

袁术并未慌乱。他早已预料此招。早在和谈之初,他便命黄忠在武关以南三十里处修建“隐堡”,深藏山谷之中,驻军五千,专司截击偷渡之敌。又令太史慈在长江上游训练水军,以防孙权趁机西进。

此次,他仍不用主力出击,而是启用“民兵轮战制”。南阳、汝南两郡各抽调一万青壮,编为十营,每营作战十日即轮换返乡务农,确保秋收不受影响。战时由老兵统带,配发改良强弩与火油罐,专打伏击。

战事爆发于四月初八。司马懿亲率八千精锐夜袭武关,以为守军薄弱,可一举突破。岂料刚入峡谷,两侧箭雨如蝗,火把骤燃,滚木?石倾泻而下。黄忠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司马懿大败,损兵六千,仅率千余残骑逃回宛城。

更致命的是,马元义在撤退途中被民兵团围剿于丹水河畔。此人原为黄巾余孽,杀人如麻,百姓恨之入骨。擒获后,袁术下令将其押至洛阳工地示众三日,然后公开斩首,头颅悬挂城门。

此举震动天下。连江东孙权也叹:“袁公路以民为兵,以田为阵,真不可测也。”

五月,洛阳太庙地基落成。袁术召集百官举行祭礼。他再次捧出半块玉玺,置于香案之上,率众三拜。礼毕,宣布设立“天下书院”,广招寒门子弟,不分南北,不限户籍,每年春秋两试,择优授官。首期招生三千人,教材以《孟子》《荀子》《盐铁论》为主,辅以算学、农政、水利实务。

他还颁布《言论令》:“凡民间著书立说,评议朝政,只要不煽动暴乱、不勾结外敌,皆属自由。官府不得拘捕,不得焚稿,不得株连家属。”

一时之间,南北才俊纷至沓来。连许昌都有学子乔装南下,只为听一场政学堂讲座。有儒生撰文称:“自秦以来,未有如此开明之世。”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六月,旱情突至。长江流域滴雨未降,稻苗枯黄,井水干涸。多地出现饥荒征兆。章会忧心忡忡:“若再无雨,秋粮必绝,百万民众将无以为食。”

袁术却镇定自若。他早于去年便下令修建“十二陂塘”,在各大河流支流筑坝蓄水,专备旱年应急。又推广“双季稻试种法”,在湿润低地先行育秧,待雨季再移栽。此外,南方海贸已通,自交州运来番薯、芋头等耐旱作物种子,分发各县试种。

他亲自巡视灾区,下令开启“战时粮配制”:成人每日三合米,儿童减半,官员再减一成。他自己带头吃糠饼,连续二十日未尝荤腥。百姓感动,自发组织“节粮互助会”,百家共煮一锅粥,轮流炊食。

奇迹般地,七月十五那日,乌云骤聚,甘霖普降。三日大雨,江河复流,稻田返青。民间盛传:“袁公仁德感天,故龙王降雨。”袁术闻之,笑而不语,只命各地抓紧补种晚稻。

秋收再获丰收。

这一年岁末,袁术登定陶城楼,遥望北方。雪覆大地,万里寂静。章会在侧问道:“曹操已有三月未遣使者,恐盟约将破。”

袁术轻抚栏杆:“他不会轻易毁约。五年之期,是他喘息所需,也是我扎根之机。待我新政遍及九州,纵他百万雄兵来犯,也不足惧。”

话音未落,远方传来钟声。那是政学堂新铸的晨钟,每日五更响起,唤醒读书之声。

翌年正月,袁术宣布推行“全民识字计划”。凡年满六岁孩童,必须入学,学制三年,课程包括识字、算术、礼法、农知。教师由“天下书院”毕业生担任,每人包教一村,月薪三石米、一匹布,表现优异者可直升县吏。

同时,他在各村设立“婚丧互助社”,百姓婚嫁、丧葬可申请资助,避免因礼俗致贫。又颁《女子入学令》,允许女孩与男孩同校读书,毕业成绩优异者亦可任文书、医助等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