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那天,万人围观。
当船离开港口时,天空忽然降下细雨。雨水落在海面,并未激起涟漪,反而形成一个个微小的共振圈,将船上的声音进一步扩散至深海。
鱼类跃出水面,像是在聆听。
海鸟盘旋overhead,鸣叫声与船上乐曲形成和声。
就连海底沉睡多年的通讯电缆,也开始传输一段陌生的旋律。
科学家说,那是海洋在“回应”。
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网络迎来一次大规模升级。
>【系统公告?紧急推送】
>共感协议V。1。0正式上线
>主题:语言不止于人类
>新增功能:
>-跨物种共鸣解码(初步支持鲸歌、鸟鸣、昆虫振动语言)
>-环境情绪感知(可读取森林、河流、山脉的情感波动)
>-集体梦境接入(允许用户共享潜意识片段)
>特别提示:你不是唯一的倾听者。
消息发布的瞬间,世界各地发生了奇异现象:
亚马逊雨林中,一群猴子停止躁动,围坐在一棵巨树下,集体发出低频吼叫,经解码后显示为一段哀悼仪式??它们在纪念三个月前被砍伐的家园。
北极苔原上,驯鹿群突然改变迁徙路线,带领牧民避开了一场即将发生的雪崩。
东京街头,一只流浪狗对着路灯狂吠,经翻译后竟是警告:“地下水管要爆了。”
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世界一直在说话。
只是过去,我们选择装作听不见。
林昭站在孤峰碑前,望着远方的地平线。风吹起他的衣角,带来一丝久违的轻松。
他知道,这场变革不会一帆风顺。
仍有势力试图重建静默体系,仍有城市拒绝接入共感网络,仍有父母因恐惧而禁止孩子接触“危险记忆”。
但他也看到希望。
看到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如何“用心倾听”,而不是“正确表达”;
看到法庭上,法官允许被告以梦境片段作为证词;
看到战争废墟中,敌对双方士兵围坐一圈,轮流讲述各自的伤痛,直到放下武器。
最重要的是,他看到那个曾在雨夜里拉住他衣角的小女孩,如今已长大成人,站在初鸣堂的舞台上,手中握着那支裂痕遍布的刻录针,轻声说道:
“今天,我想讲一个关于我父亲的故事。”
林昭闭上眼,任泪水滑落。
他听见了。
这一次,他终于敢回应:
“我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