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望被理解,但请记住:真正的共情,是从放下偏见开始的。”
广告播出后,有观众留言:“原来我一直以为自己在‘正义发声’,其实只是在重复别人喂给我的情绪。”
春天深了。
四月中旬,董萱进入临产期,住进医院待产。黄枝请了长假,日夜守在她身边。某天夜里,她突然醒来,抓着他的手说:“我梦见孩子出生时,外面下着大雨,所有人都撑伞离开,只有你留在原地。”
“那我就一直站着。”他握住她的手,“哪怕淋成落汤鸡,也不走。”
她笑了,眼角泛着泪光:“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不是红毯、不是奖项,就是能牵着我们的孩子,走在阳光底下,不用躲镜头,不用听闲话,安安心心地吃一支冰淇淋。”
“一定会的。”他说。
五月初的一个清晨,董萱宫缩加剧,被推进产房。黄枝在外焦急等待,手指不停敲击膝盖。于征、杨蜜、刘施施陆续赶到,谁也没说话,只是默默陪着。
十一个小时后,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走廊。
护士抱着婴儿走出来:“恭喜,男孩,六斤八两,健康得很!”
黄枝冲进去时,董萱已累得满头大汗,脸色苍白,却笑得像个少女。她把孩子递到他怀里,轻声说:“给他起个名字吧。”
他低头看着那张皱巴巴的小脸,忽然想起多年前拍《追逃》时,编剧曾问他:“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你还愿意当演员吗?”
当时他答:“愿意。因为表演至少能让某些话说出口。”
而现在,他终于明白,有些话不需要表演,也能传得很远。
“就叫**念真**吧。”他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愿他一生所遇,皆为真实。”
出院那天,阳光正好。小区门口不知谁挂上了横幅:“欢迎小念真回家!”楼下邻居纷纷探头祝贺,还有人送来手工织的毛衣。
黄枝抱着孩子走在林荫道上,忽然收到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
>“我是那个写私信的女孩。我已经结婚了,今年春天有了自己的宝宝。谢谢你当年点了那一下转发。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被看见’。”
他盯着手机看了很久,最终回复:“是你自己不肯放弃,才让那句话有了意义。”
转身望向车内的董萱和熟睡的孩子,他忽然觉得,这场持续多年的风暴,终于不再是压在心头的乌云,而成了滋养新生的雨水。
几个月后,《华娱观察》杂志推出年度封面人物特辑,标题赫然写着:
>**黄枝:从流量明星到真相守护者**
文中写道:“他曾是聚光灯下的宠儿,也一度沦为舆论漩涡的牺牲品。但在至暗时刻,他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直面权力、揭露谎言、唤醒良知。这不是英雄主义,而是一种稀缺的清醒:明知世界复杂,仍愿守住内心的简单。”
记者采访他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这场战斗结束了吗?”
黄枝坐在书房,窗外梧桐叶随风轻摆。他想了想,说:
>“结束?不,它才刚刚开始。黄萱倒下了,但制造她的土壤还在。只要资本还在追逐流量而不顾底线,只要观众还沉迷于非黑即白的情绪狂欢,类似的悲剧就会不断重演。我能做的,不过是点亮一盏灯。至于能不能照亮多远……交给时间吧。”
采访刊登当日,国家网信办宣布启动“清朗?文娱领域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恶意炒作、诱导打投、数据造假等行为。多家平台下架违规账号逾十万,其中包括多个曾炮制“董萱心机门”谣言的大V。
而在一所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播放了《玫瑰之战》片段,并布置作文题:
>《当真相躲在热搜背后》
一名学生写道:“以前我觉得网上说什么都对,毕竟那么多人相信。但现在我知道了,有时候,越多人信的东西,越要小心。因为那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陷阱。我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不是跟着情绪跑。”
这篇作文被老师贴在校园公告栏,标题加粗:**下一代,正在觉醒。**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樱花盛开。
黄枝牵着念真蹒跚学步的小手,在公园里慢慢走着。孩子咿呀学语,指着树上粉白的花瓣喊:“花!花!”
董萱跟在后面拍照,笑着提醒:“慢点啊,别摔了!”
风吹过,花瓣如雨落下,沾在父子俩的肩头。黄枝蹲下身,把儿子抱起来,指向远方湛蓝的天空。
“看,那里没有滤镜,也没有剧本。”
“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