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张强陪同省里的考察团走访了多个示范基地。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都被眼前的变化所震撼: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铺满了滴灌管道;成片的温室大棚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着作物生长状况;田间地头,农民们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进行施肥作业。
“真是今非昔比啊。”一位考察团成员感叹道,“我记得十年前来这里的时候,村里连电都不稳定,现在居然用上了人工智能识别病虫害。”
张强笑着介绍:“这是我们联合高校开发的一套系统,农民只需要拍一张照片,就能知道作物得了什么病,该用什么药。”
考察团团长是一位中年女干部,名叫陈敏,她认真听取了每一个项目的汇报,并不时提出问题。
“你们这个‘乡村教师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怎么实施的?”她问道。
“我们会定期组织培训课程,涵盖农业基础知识、现代科技应用、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张强解释道,“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开设校园农场、开展农业科技竞赛等。”
陈敏点点头:“这个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如果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将极大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考察结束后,陈敏专门留下与张强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我们打算设立一个专项基金,支持你们下一步的发展。”她说,“但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资金使用规划、人才引进机制、项目评估体系等。”
“没问题。”张强毫不犹豫地答应,“我们已经在着手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回头就把详细方案送过去。”
####星火燎原
回到办公室后,张强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李婷、林晓雯、赵宇航等人围坐在会议桌旁,气氛紧张而有序。
“我们要把‘青春助农’打造成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模式。”张强开门见山地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运营机制,不能只靠热情和理想。”
李婷翻开笔记本:“我建议先从人才培养入手。我们可以设立一个‘青年农业科技导师计划’,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派驻到各个示范县,长期跟踪指导。”
“这个好。”赵宇航补充道,“还可以跟高校合作,设立奖学金和实习岗位,吸引更多人加入。”
林晓雯则提出了另一个想法:“我们也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线上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内容,让农民和教师都能随时获取所需的知识。”
“没错。”张强点头,“科技的力量在于共享,只有让更多人掌握它,才能真正实现改变。”
会议持续到深夜,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讨论中。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明亮,仿佛映照着他们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归途与远方
一个月后,李婷受邀回到母校哈工大,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一场讲座。
站在礼堂的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憧憬的眼睛,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当年的模样。
“1978年,我考上了哈工大。”她缓缓开口,“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坚定了我要为农村做点什么的决心。”
她讲述了自己和张强一路走来的历程,讲述了那些在田间地头奋斗的日子,讲述了无数个夜晚如何一点点点燃希望的光芒。
“你们这一代人,拥有比我当年更多的机会。”她最后说道,“但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脚下的土地,不要忘记那些还在默默耕耘的人们。因为真正的梦想,不是飞得更高,而是走得更远。”
讲座结束时,掌声雷动。许多学生走上前来,围着她询问如何参与到“青春助农”的项目中。
走出校门时,已是傍晚。晚风轻拂,李婷仰望天空,星星依旧闪烁如初。
她拿出手机,给张强发了一条信息:“今晚的星空真美。”
几秒后,回复来了:“是啊,就像我们第一次在实验室里看到数据模型成功运行的那一刻。”
李婷嘴角微扬,收起手机,迈步向前走去。脚下的路很长,但她知道,只要心中有光,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而在远方的田野上,春风正悄然吹拂,万物复苏,新的一季播种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