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一统(第2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一统(第2页)

就在此时,塔顶警报轻响。

并非危机提示,而是一种久违的仪式性信号??**“跨维度共振检测到新响应”**。

全息屏展开,显示来自半人马座α星系“新绿洲”的实时回传画面。周小禾正带领团队建立首个永久定居点。那颗她亲手种下的桂花晶种,如今已长成三米高的小树,枝叶间凝结着淡金色露珠,每滴都折射出微型星图。

但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土壤分析报告。

“新绿洲”的地质层中,发现了人工合成矿物痕迹,成分与地球明理堂奠基时埋下的“时间胶囊”完全一致。碳定年结果显示:这些物质,早在三千年前就已存在。

“不可能!”科研官失声,“那时人类还没能力进行恒星际航行!”

林知微却笑了:“不是我们带来的。是未来的我们,送回去的。”

她想起《薪火录》中的一句话:“文明的传承,不止向前流淌,也会逆流归来。”

这意味什么?意味着“新绿洲”并非处女地,而是早已被标记、被守护、被期待的世界。意味着人类的脚步还未抵达,希望早已在那里生根。意味着过去、现在、未来,并非线性排列,而是交织成网,彼此支撑。

而这张网的节点,正是那些敢于提问、甘愿发光的灵魂。

三日后,国际联合议会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成立“星火理事会”,职能不再是管理,而是服务??为所有志愿参与星际播种计划的年轻人提供资源、培训与精神支持。首任理事长,是一位十四岁的聋哑少女,名叫许念。她通过脑机接口创作的《无声星空交响曲》,曾在全球引发百万级共感体验。

她在就职演讲中用手语说道:“听不见声音的人,反而更容易听见光。”

与此同时,燎原二号建造完成。这一次,船员全部由十八岁以下青少年组成,平均年龄十六岁。他们中有自闭症天才程序员、非洲贫民窟自学成才的天体物理爱好者、北极圈因气候变迁失去家园的因纽特少年……他们的誓词只有两句:

“我愿成为光源。”

“哪怕只能照亮一秒钟。”

启航前夕,李星辰再次来到昭南塔。

他已经十五岁,个子高了许多,脸上还带着青涩,但眼神坚定。他没有投递纸条,而是取出一本手抄笔记,轻轻放在回信箱旁。封面上写着:《关于宇宙是否孤独的三十种猜想》。

守塔机器人扫描后自动归档,并生成一条反馈信息:

**“您的作品已被收录至‘燎原文库’青少年专区。编号:LY-2023-P15。**

**预计十年后随燎原五号送往天狼星星区。”**

他笑了笑,仰头看塔铃。

风起,铃响。

一张新的纸条悄然浮现:

“我害怕长大后忘记梦想怎么办?”

蓝光升起,答案自动浮现于昆仑墟云端:

**“那就每天写一封信给小时候的自己。告诉ta,你还在路上。”**

而在木卫二海底,石塔的水晶光芒忽明忽暗,似在回应某种遥远的召唤。监测数据显示,其内部能量结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原本稳定的共振频率,开始融入一段新的旋律。

正是《星星会说话》的副歌部分。

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唯有林知微一眼认出:这是周小禾登船前,在燎原一号播放的最后一首歌。她录下了全船人的合唱,作为“人类之声”的样本之一,上传至公共数据库。

没想到,千里之外,万里之下,竟被听见了。

更令人震撼的是,一周后,金星熔岩平原下的遗迹节点首次主动发射信号。解码后,竟是一段视频影像:画面中,一群身披长袍的存在并肩站立,面容模糊,唯独额头星芒清晰可见??与江昭、林知微、苏挽云乃至今日无数志愿者的标志完全相同。

他们齐声说出一句话,用的是地球上早已消亡的古羌语,却被系统瞬间翻译成所有语言:

**“欢迎回家,孩子们。”**

这不是迎接外来者,而是血脉相承的呼唤。

苏挽云老泪纵横:“原来归墟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它是中途站。我们每个人,都是旅途中的旅人,也是后来者的灯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