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 > 8090(第28页)

8090(第28页)

杨素什么年纪,他什么年纪;杨素什么资历,他什么资历?

他跟自己又差了多少年纪,好好一少年郎,怎么说话老气横秋的。

李世民就不知道李靖是怎么想的了,他带着家眷上任,将兵马整顿出个模样后,正逢着三月里张金称攻破平恩、武安诸县后,又来进犯清河。

李世民率军出征,一举破敌,阵斩了这个如同很多农民军起义一样,因受迫而起,却在这个过程中又挥刀向更弱者,屠杀抢掠无数的起义领袖。

这也算是给杨广一个交待,因为窦建德那边他是先不打算动的。

与张金称一比较,李世民对后世教材上一些总结性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历代农民起义,真正成事的不多,窦建德虽然最后败给大唐——具体来说就是军事上败给了他啦,但宽泛地讲,也可以说是成事了,到底是成了一方势力。

而张金称等人就不行,从起到灭一直是流寇匪徒。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人起义之后根本没有长远的纲领,占一地便追求起了个人享受,得一城便以屠杀抢掠来犒劳手下,这样只能像黄巾起义一样卷起大量流民,却不能收服人心。

窦建德一开始也未必有远略,但他性格中的宽仁使他在隋末大乱后得到了官吏的投效,建立起了像样的政权,不再是张金称这种乱哄哄的义军。要不是军事上败给他,天下到底姓什么真不好说。

李世民暂时没有让刘黑闼去高鸡泊。现在大乱未起,不好说服,等他将要起事时再说吧。

现在当务之极,是立高炉打造兵甲,建纺织厂以吸引河北世家。

前者,他所在的清河郡不是特别合适,虽然也盛产石炭,但铁矿不足。尤其东边和南边都盛产铁矿,这边的铁矿就没有大规模开采。李世民在产煤的荏平立了铁厂,因为忧虑矿石与石炭供应不上,没有采用秦国已经成功的平炉炼钢法,还用旧法炼钢。

在马邑时他借用本地铁坊的名义,现在造反在即,他又是一郡太守,就不再借人家的名义了。

荏平本身产煤,又与东、南两个方向的铁矿产区相近,方便运送铁料。李世民带了熟练的工匠过来,交给手下便没有再多管这事,而将精力放在了纺织产业上。

自从他在洛阳种了棉花之后,各地大族都引进了这种作物。大家都有眼光,看得出来它在纺织上的用处。不过现在的纺织自然还是旧纺车和旧织机,效率很低,全靠妇人在家劳作。

李世民请来了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山东诸多家族。他新立大功,又来河北讨贼,各家也给他面子,派了人过来。只是像清河崔氏小房比较客气,派来了族中嫡出子弟,大房却只派个旁支庶子,其他诸家亦是如此,全看家主重视与否。

李世民也不在意,和李孝恭一起招待客人。

席间,清河崔氏小房派出的崔倩自恃身份,不与大房的旁系庶子多言,而与博陵崔氏派出的崔行功凑在一起说话。

崔倩问道:“十一郎也是为与李氏合作来的?”

崔行功比他年轻些,一边看着歌舞,一边应道:“李氏在马邑做的好大生意,叫人眼馋。我家也曾试做,却不知其秘,不能成功。现在李二郎请我们来,家里想不管如何都先过来瞧一瞧,他家在山东无根底,想要在这里做事,或许会邀我等合作。”

崔倩看向其他家,尤其是只派了不相干的庶子的几家,心说大家想得都差不多,区别只在于有人大概是觉得李世民待不久,此处又不盛产羊毛,见不到好处,便懒得应付了。

陇西李氏虽也是五姓七望之一,但与他们经书传家的山东氏族不同,乃是以骑射传家,山东氏族与关陇人士向来不和,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今天他来这一趟,要是落了空,事后怕不是会被大房笑话。

正思忖间,舞伎一舞已罢,退了出去,李世民举酒劝饮了一轮,停杯道:“想来诸位也已无心饮酒,我就说正事罢。陛下令我来河北平贼,难免要借助诸位之力——来,诸位请移步。”

这一移就直接坐车去了城外。李世民也是加了小心,这些人不管是嫡系还是庶出,总归都是五姓七望家的子弟,这饮了酒出门再骑马,摔死一两个他现在赔不起,平白跟人交恶。于是也不管有人逞强,通通乘车出而。

崔行功与崔倩同乘,二人有意而来,比那些无所谓的氏族更上心些,崔倩见车往城外行去,带着两分期待地道:“唐国公大概收罗到什么能工巧匠了。先是有蜂窝煤,还只是机巧些,一看就会。后来的羊毛生意旁人就学不得了。现在来河北,说不定有新的产业。哈,大概是怕不与我等合作,生意做不下去吧。”

崔行功也有同想,但也略有疑惑。

“若是如此,似也不必将我等都请来作客。难道你清河崔氏两房还不够吗?便是不够,拉上我博陵崔氏,河北这一片还能做不起生意?”

“且等着吧。横竖我们只是替族里来看一看,做决定又轮不着我们说话。”

确实是这个道理,崔行功便不再费神,与崔倩说笑着,到了李世民在城外水边建的一栋屋宇。

这里离城近,纯粹为了展示所用,并不是最合适建厂的地方。房玄龄已经候在这里了,李世民下了车,邀众人入内观看。

范阳卢氏家派来的一位中年男子顿时变了脸色。

屋里是一架用来纺线的骡机,三百多个纺锤在水力推动下转动,只一名妇人在全神贯注地操作。虽说来的都是男子,但纺织算是个属于常识的事情了,没有人看到这近四百个纺锤同时纺出近四百根棉线而不当场为之变色的道理。

卢绍更是心里发慌。因为卢氏其实已经快人一步,把从李氏那里偷学用来改造过去纺羊毛线的珍妮纺纱机,复制了去纺绵纱了。

长绒棉的产量大,现在山东世家大户的庄园里,除了种粮,就是一年一年的在扩大种棉,虽然规模还没起来,但明眼人都知道,不用十年这就是个无比庞大的产业。

卢氏雄心勃勃,还窃喜李氏只把眼光放在羊毛上,叫他们抢到了先机,哪知道李氏根本就另有高招,一下就让卢氏做了无用功。

他心里叫苦,还不能漏出脸色,只能在最初的变色后,与其他人一起啧啧称奇,上前观看。

这骡机用水力,机械构造比珍妮纺纱机复杂,就这么看根本学不会怎么造。卢氏偷学去的纺纱机其实也只抄到了形,不是最完善的形态,生产效率比李氏的机子差一些,更不用说比骡机了。

李世民让他们自由观看了一会,又请他们去另一间屋。

那边摆放的是水力织布机。他找了五个善织的妇人在旁边,笑道:“今日就请诸位看一看,这机子比寻常织布快了多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