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公安部宣布成立专案组,彻查“非自愿精神医疗干预”系列案件,首批传唤三十七名相关人员。
归途园内,气氛却并未放松。
“他们不会坐以待毙。”戚樾提醒,“越是濒临崩塌,越可能孤注一掷。”
果然,两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反转剧”上演。
某知名自媒体发布长文,题为《清漪之死:一场被美化的殉道?》,声称掌握“未公开日记残页”,揭露沈清漪曾多次自残、妄想被害、幻想自己是“救世主”,并附上几页字迹潦草的纸张扫描件。
文章煽动性极强:“我们同情受害者,但不能神化一个真正有精神疾患的人。否则,我们是否也在重复‘将异见者病理化’的错误?”
舆论再度撕裂。
沈安然冷笑:“伪造得真拙劣。”
她立即请笔迹专家鉴定,结果证实:这些“日记残页”系AI模仿生成,墨迹分布、纤维渗透度均不符合九十年代书写特征。更关键的是,文中提及的“我在镜子里看见无数女人向我伸出手”一句,实际出自清漪二十年后沈安然梦中记录的文字??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当年日记中。
“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反应速度。”戚樾说。
沈安然决定反杀。
她公开了清漪生前最后一本真实日记的高清扫描版,逐页对比,并邀请心理学界权威解读其思维逻辑连贯性、情感表达合理性,结论一致:无任何精神病理迹象,反而展现出超常的自我觉察与批判能力。
同时,她放出一段尘封录音??是清漪在被捕前夜,偷偷录下的讲课实况。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次女性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被说‘情绪化’?为什么男孩打架叫‘调皮’,女孩反抗就成了‘有病’?这不是巧合,这是一种驯化机制。它不靠暴力,而是靠定义。当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你就已经输了。”
掌声雷动。
这段录音被剪辑成短视频,配文:“她说的每一句话,今天依然在应验。”
一夜之间,风向再转。
第十天,欧洲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将“系统性精神压迫”列为新型人权侵犯形式,呼吁成员国对中国相关责任人实施旅行限制与资产冻结。
第十五天,联合国特别报告员抵达北京,开始独立调研。
第二十天,傅承坤被采取强制措施,其名下全部资产冻结。
归途园礼堂内,三十位见证人围坐一圈,手牵手。
林小满站在中央,手中拿着母亲林素芬的毕业照。
“我妈不是疯子。”她说,“她只是不肯闭嘴。”
众人轻声重复:“我们不是疯子。我们只是不肯闭嘴。”
钟楼敲响午夜十二下。
名字墙上,阳光早已隐去,但thousandsofnames在LED灯带映照下熠熠生辉,如同星河倾泻。
沈安然站在清漪的名字前,轻轻抚摸那块温热的金属牌。
手机震动。
是一条新消息,来自傅砚深:
>“E-07同意回国。我会亲自去接他。父亲倒了,但墙还在。我们要一起拆。”
她回复:
>“欢迎回家。”
风吹过庭院,卷起一片落叶,轻轻落在“林素芬”三个字上,像一封迟到了二十年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