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年方八岁,被仓促拉出登基称帝! > 第一百五十七章 帷幄1(第3页)

第一百五十七章 帷幄1(第3页)

“是。”他坦然承认,“但区别在于,朕的目的不是复仇,而是维稳过渡。若当时直接掀桌,新政必亡,百姓重陷水火。所以朕宁可背负虚伪之名,也要走完这盘棋。”

萧云萝久久不语。她终于明白,为何当年楚凌坚持保留银铃仪式,哪怕明知它是谎言象征。

“那你现在为何要拆解它?”

“因为时代变了。”楚凌望向乾元殿方向,“当百姓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就不需要任何人替他们决定该听什么声音。阳光之下,谎言无处藏身??这才是真正的清明。”

两年后,陇右大治。

因萧云萝推动“屯田新政”,引入南方灌溉技术,修建十二座水库,三年内增产粮食百万石。当地百姓建“萧娘子庙”,每逢春耕秋收皆焚香祷告。

与此同时,政鉴堂编纂《天下实录》,逐年公布各州财政收支、灾害应对、工程造价,甚至皇帝日常用度。百姓可凭此核对官府申报,若有不符,可赴民瘼台举报。

一日,一名农夫携账本入京,状告知府虚报垦田亩数骗取奖赏。经查属实,该府上下十七人全部革职,三人判刑。消息传出,举国震动。自此,地方官员再不敢轻易造假。

而徐承业在翰林院主持修订《新律疏议》,主张“法不庇贵,刑必及权”。他提出“官员财产公示制”,要求四品以上大臣每年公开家产变动,违者视为贪腐嫌疑。

此举遭保守派激烈反对,称其“毁纲乱常”。但在楚凌支持下,最终写入《民瘼律》补充条款。

朝堂风气日益清明。寒门子弟通过新政科举大量进入仕途,形成一股务实新势力。史官记载:“自乾元中兴以来,庶民议政成风,州县账册公开,贪吏畏惧百姓笔墨,甚于畏刀锯。”

又逢春祭,楚凌再次率百官拜谒太庙。这一次,他未带银铃,手中仅持一本《民生年报》。

“儿今日献于先帝灵前者,非金银玉帛,亦非战功捷报,而是去年全国户口增长三十七万,饥民减少九成,新建学堂二百一十六所,女子也可入学读书。”他朗声道,“此非朕一人之功,乃万民共治之果。”

礼毕,鸣霄钟再度轻震三声。钦天监奏曰:“地脉依旧平稳,此非物理共鸣,恐为人心感召。”

楚凌微笑不语。

归途之中,他独自登上钟楼。七枚银铃仍在,但已被封入琉璃匣中,悬于铜牌“阳光之下,谎言无处”之后,作为历史见证。

他取出一枚新铃,通体透明,似水晶雕琢而成,内嵌细小沙粒,摇之无声,唯见光影流转。

黄龙不解:“这是?”

“静音铃。”楚凌道,“从此以后,朝廷决策不再靠煽动情绪,而靠数据与辩论。这铃不发声,只为提醒后人??真正的治理,始于沉默的思考。”

黄龙动容:“陛下高远,臣不及也。”

楚凌眺望宫城之外,只见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寒门书院的诵读声依旧清晰可闻。远处市集喧闹,孩童嬉戏,一片安宁繁荣。

“朕常说,要让这个国家少一些像我这样的孩子。”他轻声道,“如今看来,或许已经做到了一半。”

风起,铃匣微晃,光影洒落碑文之上。

“阳光之下,谎言无处。”

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而在千里之外的虞都南郊,那片被称为“梦醒花”的白色昙花再度盛开,香气清远,彻夜不散。村中老人说,每当天子行善政,此花必开。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花丛深处,一块小小石碑悄然立起,刻着一行娟秀小字:

“愿吾女不为棋,但作明月照人间。”

月下,仿佛有两位女子并肩而立,一位是早逝的宫婢柳莺,一位是她的女儿萧云萝。

她们都不再说话,只是静静望着这片历经劫波却依然生长的土地,以及那一轮清澈如洗的明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