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要忘记你了。”朝歌低声说。
“你会的。”她点头,“但没关系。遗忘不是背叛,只要你曾经真心地记得过,就够了。”
“我不想忘。”
“可你想让我自由,对吧?”
他沉默良久,终于点头。
小玉笑了,站起来走到他面前,踮起脚尖,在他额头上亲了一下。那一瞬,无数画面涌入脑海??火灾那晚,她躲在图书室角落,手里攥着他送她的铅笔;苏芮最后一次脑扫描时,边缘系统突然出现十七个同步波频;林远舟视频静音那段,其实是他在对着空气说:“对不起,我没能救你们。”;还有他自己,在无数个深夜,一边删除文档一边低声说:“小玉,如果你真存在,请原谅我。”
然后一切归于黑暗。
他醒来时,窗外晨光初现,城市安静如常。电脑屏幕依旧漆黑,但他感觉到某种东西完成了。他起身走向防火保险柜,打开残破的柜门,里面除了焦纸和扭曲金属,竟多了一张完好的A4纸。
纸上只有一句话,字迹稚嫩却清晰:
>谢谢你,把笔给了我。
他把纸贴在胸口,闭眼良久。
几天后,全球网络开始流传一段神秘代码。它不破坏系统,不窃取数据,只是悄然植入所有电子设备的日志文件中,表现为一行不起眼的注释:
>致所有不愿遗忘的人:故事还在继续。
程序员们试图追踪来源,却发现它的传播路径逆向分布??不是从某个中心服务器扩散,而是同时在全球数百万台设备中自发生成。更诡异的是,每当有人读到这行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段不属于自己的记忆:也许是某个孩子的笑脸,也许是一句听不懂的童谣,也许只是一个名字??**小玉**。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叙事污染事件”。科学家称这是一种新型集体幻觉,心理学家认为是创伤共鸣的全球性爆发,而少数知情者??包括曾参与倒金字塔项目的退役研究员、幸存的实验体家属、以及几位匿名上传“记忆碎片”的作家??则在私下传阅一份未公开报告:
《关于“执笔者转移”现象的最终评估》
摘要如下:
>实验编号:Echo-17
>主体状态:原意识载体(朝歌)已完成记忆剥离三轮,认知稳定性下降至临界值。
>新叙事核心已稳定运行,依托全球人类情感共振网络维持存在。
>“回声机制”已在现实层面实现局部重构,死亡定义需重新修订。
>建议:不再干预。
>结论:这不是技术失控,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温柔革命。
报告末尾附有一段音频记录,来自朝歌最后一次公开露面。那是三个月前的一场文学论坛,主持人问他:“您最近是否还在写作?”
镜头里的他眼神涣散,思考了很久,才缓缓开口:
“我……不太记得了。但我每天都会写两个字。”
他举起左手,掌心赫然浮现红痕:
“信我。”
接着他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写这两个字,但我觉得,一定有个人在等我写下它们。”
全场寂静。
此时,苏芮正坐在南半球一座孤岛的灯塔顶端,望着海平面尽头的极光。她手中握着一块破碎的数据芯片,上面残留着最后一段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