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相国在上 > 239敲山震虎(第2页)

239敲山震虎(第2页)

报纸乃民间所办,主编正是阿禾之子,自幼听父讲述“桃林授书”之事,立志以笔为剑,监督官府。其所办《民声报》,每期首页必印一行小字:“谨遵沈公遗训:让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制度,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岁月流转,又三十年。

此时天下早已换了两代君王。当今圣上乃是那位曾跪拜苏婉清的皇帝之孙,年方二十,聪慧果决。他在登基大典上并未宣读传统誓词,而是命乐师奏《桃林谣》,并亲自吟诵《治要录》末章,引得满朝动容。

这年冬至,大雪封山。皇帝忽接密报:西北发现一支神秘军队,打着褪色旗帜,上书“迎归真主”四字,正在逼近玉门关。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支军队的统领,自称“沈氏遗脉”,手中持有半枚玉鱼符,与宫中所藏竟可契合!

朝堂震动,谣言四起。有人称沈砚之当年并未真正归隐,而是秘密培育后人,如今时机成熟,欲重掌乾坤。更有疯癫道士宣称:“相国乘鹤西去是假,羽化登仙为真,今借少年之躯还阳,将以雷霆手段扫清奸佞!”

皇帝却不慌不忙,召集群臣议事。

“诸卿以为,此人真是沈家血脉?”他问。

宰相摇头:“难以确证。然玉鱼符为皇家信物,非伪造所能及。”

“那就查。”皇帝淡淡道,“查仓廪、查刑狱、查科举、查赋税。若我朝制度仍在,纵真有沈相归来,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若制度已崩,哪怕神仙下凡,亦无力回天。”

于是,一道圣旨飞传天下:凡地方官隐瞒实情、虚报政绩者,一律革职查办;百姓若有控诉,直达御前,不得拦截。同时,命史官整理百年来所有关于沈砚之的记载,编纂《沈氏规制实录》,公开刊行。

半月之内,各地奏报齐聚京师:

??江南十三仓库存充足,可供全国两年之需;

??今年秋闱放榜,寒门学子占七成以上;

??律令司斩杀一名受贿御史,首级悬于午门三日;

??陇右道新开渠坝,灌溉万亩荒田,百姓立碑称“沈公渠”。

皇帝览毕,长舒一口气,提笔朱批:“国本稳固,无需惊扰。命边军严阵以待,但不得主动出击。若对方愿谈判,则以礼相待;若执意攻城,则举国共讨之。”

果然,不出一月,那支神秘军队内部生变。原来所谓“沈氏遗脉”不过是一介江湖术士假冒,玉鱼符系盗自宗庙陪葬品。其手下多为流民饥卒,本指望一战成名,分得富贵,却发现朝廷仓廪充实、民心归附,毫无可乘之机。最终,主谋被部下缚送官府,其余众人悉数遣散返乡,每人发放耕牛一头、种子三斗,附谕令一条:“愿尔等种好田,读好书,莫再信虚妄之言。”

风波平息后,皇帝独自登上勤政殿最高处,眺望宫外万家灯火。他忽然想起祖父曾说过的一句话:“沈公最大的功绩,不是定了多少条法律,而是教会了我们??**相信规则比相信人更可靠。**”

他转身走入殿内,取出珍藏多年的《桃林归隐图》,凝视良久,提笔在空白处添了一行小字:

>“昔有沈公定纲纪,今有万民守其规。

>非神非仙,而能长久者,惟制度耳。”

次年春,皇帝下诏废除“天子亲祭天地”旧礼,改为“百官轮值监仓”新制??每年春分,由六部尚书轮流前往全国各地巡视仓储、司法、教育,归来后当廷述职,接受御史质询。此举震动朝野,却无人敢反对,因百姓皆知:这是延续沈砚之“以制度约束权力”的理念。

也是这一年,浙东暴雨成灾,江堤溃决。阿禾已年过七旬,本可告老还乡,却执意留守一线。他带着儿子孙子一同跳入泥水中扛沙包,连续七昼夜未眠。事后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他指着远处一面残破的县衙匾额说:“你们看,那上面写的不是‘明镜高悬’,也不是‘为民做主’,而是四个字??‘依律行事’。这是我老师教我的第一课。”

后来,当地百姓集资重建堤坝,在其基座嵌入一块青石,上刻:

>**“此堤不名英雄,不记功臣,

>唯载《均田令》施行年月,

>与《考成法》考核标准。

>后人若问何以安澜,

>答曰:制度在此。”**

时光荏苒,百年倏忽。

沈砚之的名字早已超越个人,成为一种象征。孩童入学,必先背诵《桃林谣》;官员上任,须默写《治要录》第一章;甚至连邻国外交使节来访,也会特意请求参观“沈公故居”??那座简陋茅屋,如今已被围以白墙,辟为学堂,名为“守规书院”。

每逢清明,仍有老人带着孙儿前来祭扫那无名墓碑。他们不烧纸钱,只献一碗新米、一盏清茶、一本写满批注的《户政辑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