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展示过去。”江慎行站在解冻区边缘,蹲下身触摸湿润的泥土,“它想让我们看到它记得什么。”
尼玛次仁立刻组织考古小组展开抢救性发掘。短短十二小时内,他们在该区域出土了大量文物:炭化的粟米颗粒、打磨精细的骨针、绘有星图的陶片,以及一尊小型玉雕人像,面部特征明显属于现代藏族先民。最震撼的发现是一块扁平石板,表面覆盖着类似甲骨文却又更为复杂的符号系统,经初步比对,竟与三星堆金杖上的图案存在高度相似性。
“这不是单一文明的遗迹。”李婉激动地说,“这是一种跨地域、跨时代的知识传承体系!也许……所谓‘史前大洪水’之后,幸存者们分散各地,却仍通过某种方式保持联系??而这个地下结构,就是他们的‘记忆库’。”
尼玛次仁凝视着石板,忽然意识到一件事:这些符号排列方式,与她在父亲笔记本扉页发现的一组神秘数列完全吻合。那曾被认为是无意义的观测误差值,现在看来,竟是开启信息锁的密钥。
她连夜编写解码算法,输入计算机。当结果跳出屏幕时,她浑身血液仿佛凝固。
那是一份完整的基因序列图谱,标注名为“Homosapiensaltus”??高原智人亚种。旁边附注说明:
>**适应极端环境之进化路径。
>关键突变位点:EPAS1、PPARA、ND5。
>激活条件:长期暴露于7。83Hz共振场。
>风险提示:若强行提取或克隆,可能导致线粒体崩溃与端粒加速断裂。**
她猛然想起格桑梅朵手中的夜光萤石。那种矿物只会在极高能量密度环境下形成,而锝-99的存在意味着曾发生过可控核聚变反应??不是现代科技所能实现的,除非……有人工调控的地热引擎作为能源支撑。
“他们没消失。”她喃喃道,“他们是进化了。”
接下来一周,她带领团队建立起“静默对话”机制:每天午夜零点,关闭所有电力设备,仅靠蓄电池维持最低能耗监听系统运行;全体成员围坐成圈,闭目冥想,试图以集体意识波动呼应地下频率。第七夜,奇迹发生了。
整片盐壳地开始发光。
起初是微弱的蓝绿色荧光,从裂缝中渗出,如同地脉苏醒的呼吸。接着,光芒逐渐汇聚成线,勾勒出一座巨大建筑的轮廓??长三百米,宽八十米,呈倒金字塔形,顶端朝下插入岩层深处。影像持续了不到一分钟便消散,但红外热成像仪记录下了真实存在的结构阴影。
“它给我们看了自己。”李婉哽咽着说,“它愿意现身,是因为我们学会了等待。”
返程前夕,尼玛次仁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她将声波共振仪永久埋设在遗址外围,并接入太阳能供电系统,设定每二十四小时自动播放一次7。83Hz纯音,持续时间为17分钟??那是父亲最后一次无线电通讯中断前说出的最后一句话的时长。
“我不带走任何样本。”她在日志中写道,“不取一石,不掘一寸。真正的科学,有时是克制,而不是征服。”
回到措哇基地后,她召集“青藏青少年地质英才培养工程”的首批学员,包括格桑梅朵和卓玛,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开班仪式。教室中央摆放着那块夜光萤石,置于特制玻璃罩内,夜晚自发辉映出柔和绿光。
“你们手中握着的未来,”她对女孩们说,“不只是知识,更是责任。这片土地孕育了我们,也封存着远古的智慧。你们要学会的,不仅是如何测量山川,更是如何聆听大地的低语。”
课程第一天,她教她们辨认星空下的星座连线如何对应地下断层走向;第二天,带她们学习用传统藏药配方反推古气候变迁;第三天,则讲述林振国的故事,强调“发现”与“尊重”之间的界限。
一个月后,联合国派遣专家组前来考察“拉姆央措”项目管理模式,拟将其列为全球高敏感生态区保护典范。会上,一位德国科学家提问:“你们如何证明这种非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毕竟,看不见成果的努力,往往最难坚持。”
尼玛次仁微微一笑,打开投影仪。
画面显示过去九十天内,遗址周边植被覆盖率提升了1。8%,稀有鸟类斑头雁迁徙路线首次绕经该区域停留栖息,而更惊人的是,附近牧民反映井水中矿物质成分趋于平衡,多名患有慢性高原病的老人症状明显缓解。
“它在healing(愈合)。”她说,“当我们停止打扰,大地就开始自我修复。”
会议结束当晚,她收到格桑梅朵送来的一幅画。小女孩用彩色粉笔描绘了一个透明的巨大心脏悬浮于地底,无数细线连接着地表的人群、雪山、湖泊与飞鸟。画纸角落写着一句话:
>“老师,我觉得它在笑。”
她把画挂在办公室墙上,正对着窗外的雪山。
几天后深夜,她再次梦见父亲。这一次,他不再背影模糊,而是转身面对她,身穿旧式科考服,胸前别着那枚锈迹斑斑的中科院徽章。他伸出手,掌心躺着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石球,内部光影流转。
“拿好它。”他说,“但不要打开。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
她醒来时,窗外星辰璀璨。她起身走到桌前,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今日,我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不是传递答案,而是守护提问的权利。
>我们丈量天地,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归位??成为万物循环中谦卑的一员。
>下一站,或许是更深的未知。但我已不再恐惧。
>因为我知道,总有一种频率,能把孤独的灵魂,连回最初的家园。”
晨曦初露时,基地广播准时响起扎西卓玛的声音:“我们不是弱者,也不是叛逆者……”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拉姆央措”遗址监测站,数据终端上那条代表地脉频率的曲线,依旧平稳跳动:
**7。83Hz**
恒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