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五府试点总结呈报入宫。
数据令人振奋:
**官员贪腐案件同比下降六成;**
**百姓诉讼受理率提升四倍;**
**地方税收反而增长一成五;**
**民间对官府信任度首次超过七成。**
朱元璋看着奏章,久久无言。
马皇后在一旁笑道:“皇上,这回信了吧?人心是可以改变的。”
朱元璋叹了口气:“朕以前总以为,只要杀够了贪官,天下自然清明。可现在才明白,光杀人不行,还得给人活路。”他顿了顿,低声道:“也许……李可才是对的。”
正说着,内侍来报:李可病倒了。
原来,连月操劳,加之先前遇刺受惊,李可终因心力交瘁卧床不起。太医诊断为“忧思过度,气血两亏”,需静养三月。
朱元璋当即下令:“停朝三日,朕要亲自去看他。”
当皇帝的銮驾停在李可府门前时,百姓纷纷驻足观望。只见朱元璋走下龙辇,手持一碗人参汤,亲自步入内堂。
李可勉强起身欲拜,被朱元璋一把扶住。
“别动。”朱元璋坐到床边,盯着他苍白的脸,“你要是死了,新政怎么办?”
李可苦笑:“陛下何必担忧?制度已立,自有后来者继之。”
“可朕不想换人。”朱元璋声音低沉,“你是唯一一个敢跟朕吵架还不掉脑袋的人。”
两人相对无言,良久,朱元璋忽然问道:“你说,百年之后,史书会怎么写咱们这段日子?”
李可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轻声道:“若新政延续,百姓安居,史书或会记一句:‘洪武后期,政风渐清,始于李可谏言。’若中途夭折,则只会留下‘妖言惑主,妄改祖制’八字。”
朱元璋冷笑:“那朕偏不让它夭折。”
他站起身,郑重宣布:“从今日起,所有新政条文,编入《大明会典》,列为永制。凡今后敢议废除者,以谋逆论处!”
李可闻言,眼中泛起泪光。
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他赢了,而是千千万万百姓赢了。
三年后,五府试点推广至全国。
高薪养廉成为定制,官员俸禄普遍提高两倍以上;科举实务考试常态化,国子监设立“行政学院”,专门培养实干型官吏;《明政公报》发展为全国性报刊网络,各地设立“民情信箱”,百姓可匿名举报官员劣迹。
最令人称奇的是,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七品芝麻官”,竟成了抢手职位。每逢选官,应者如云,甚至有富商宁愿散尽家财也要让儿子考取功名??只为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清官。
某日,朱元璋微服出巡,来到应天街头。
他走进一家茶馆,听见几位老者正在议论朝政。
“听说了吗?徐州那个贪官,刚上任三个月就被揪出来了。”
“嘿,现在查得严啊。前两天我家隔壁王秀才考上了县丞,一家人放鞭炮庆祝,比中状元还高兴。”
“可不是嘛。我孙子说,现在读书不再是为做官发财,是为将来能替老百姓说话。”
朱元璋默默喝茶,嘴角微微上扬。
临走时,他掏出几枚铜钱放在桌上。掌柜推辞:“客官莫非不知?天子有令??凡六十岁以上老人饮茶,朝廷补贴三分钱,您不必付。”
朱元璋一怔,随即大笑出门。
雪后初晴,阳光洒在青石板街上。
他抬头望天,仿佛看见十年后的江山:田野丰饶,市井安宁,孩童诵读《官为何物》,官员躬身问政于民。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李可的话??
官,不该是狗都不当的差事。
而是一个可以让普通人挺直腰杆、守护苍生的职业。
只要制度清明,人心尚暖,盛世,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