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可真是禽兽啊(第2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可真是禽兽啊(第2页)

建文帝咬牙:“难道……又要打仗?”

陆昭摇头:“不必。李公留下的制度,便是最好的武器。”

次日,朝廷发布诏令:该矿洞所在地划为“反腐警示园”,对外开放参观;所有出土兵器熔铸成一口巨钟,命名为“警世钟”,置于应天府政务公开广场中央。诏书特别强调:“昔日以兵夺位者,终将以法治之。”

当工匠们开始熔炼那些锈迹斑斑的刀枪时,一位年迈的老铁匠主动请缨主持火炉。他自称曾是燕军旧部,参与过靖难之役。“我年轻时杀人放火,以为忠君便是正义。”他在炉前跪下,“如今才懂,真正的忠,是不让百姓再遭战乱。”

那一夜,火焰冲天,照亮半座城池。铁水奔流,宛如赤色河流。待钟成之日,九千三百斤重,钟身刻满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姓名及罪行,包括吴铭、湖广巡抚、漳州同知等人,唯独没有李可的名字。

有人问为何不刻其名以示纪念。

陆昭答:“他不需要名字。他的名字,已在每个人心里。”

春天再次来临。

二月二,龙抬头。应天府举行首次全国“百姓问政大会”,由三十省推选代表齐聚一堂,面对面质询六部尚书。刑部尚书因去年积案未清,当场被三地代表联名问责,羞愧请辞。户部侍郎则因详细解答粮税分配流程,赢得满堂掌声。

会议期间,一名来自贵州的苗族少女走上台,用汉语结巴地说:“我们寨子以前不知道官府收了多少税,现在每月都有告示贴在鼓楼前。我和阿妈数过,三年少交了十七担米。”她说完深深鞠躬,“谢谢李公。”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会后,建文帝颁布《监察法典》,正式确立“百姓为监、官吏受审”的国家体制。其中明确规定:每年三月为“政务公开月”,各级衙门必须开放账册、接待问询、接受评议;任何阻碍信息公开者,无论职位高低,一律革职查办;鼓励民间创办监督组织,政府提供经费支持。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掀起“学李运动”。江西某县令仿照李可笔记,编写《基层治理百问手册》,发放至每个村塾;山东学子自发成立“清风社”,定期巡查地方工程;甚至连宫中太监也开始组织“自律会”,互相举报违规行为。

最令人动容的是,李可故居被改建为“初心书院”,专供贫寒子弟读书。书院门口立碑,刻着他临终批语:

**“民不求贵,但求公;官不惧骂,唯惧瞒。”**

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学生在此朗读李可遗言,以及那四句由牛三娃首创的箴言。

岁月流转,十年过去。

曾经参加座谈会的陕西老秀才,如今已是七十高龄,仍坚持每月骑驴巡视乡里,带着自制的“廉政尺”测量官道修缮进度。浙江渔妇组建的“海防监督船队”已发展至百余艘,成为朝廷认可的民间协防力量。而那位揭发漳州同知的老仆,孙子考中举人,特地上坟告慰:“阿爷,您当年塞进烽火箱的那封信,如今被收进国子监教材了。”

又一个中秋之夜,建文帝独自登上钟楼,俯瞰京城万家灯火。远处广场上,“警世钟”静静矗立,月光洒在其身,仿佛镀了一层银霜。

他轻声问身旁老臣:“你说,李卿若在,会满意吗?”

老臣答:“他会说,还不够。”

皇帝苦笑:“是啊,还不够。贪欲不会消失,只会改头换面。但只要有那四句话还在传诵,只要还有人敢往烽火箱里投信……这天下,就仍有希望。”

这时,一阵风吹来,掀动了他袖中的奏折??是最新一期《政务公开年报》。首页数据显示:本年度全国共收到烽火举报信一万两千六百余封,查实率仍保持在八成以上;官员财产申报完成率达百分之九十八;百姓问政日累计举办四千三百余场,解决民生问题两万余件。

最后一行小字写着:

**“据各地报告,儿童启蒙课程均已加入‘李公故事’章节。”**

建文帝合上奏折,仰望明月,久久不语。

同一轮月下,西北边陲的小村庄里,牛三娃已白发苍苍,但仍每日清晨带领新的一代孩子朗读:

“好人赢了。

清者自清。

浊者必亡。

规则不死。”

声音穿过山谷,回荡在黄河两岸,飘向长城内外。

许多年后,史官修撰《建文实录》,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写道:

“当官最难之时,即是百姓最安之日。李可不死,因其志已化为制度之骨、民心之血。彼以病躯燃灯于暗世,照见千年官场之腐,亦照出万民觉醒之路。故曰: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李可的路,人人可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