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去父留子后才知,前夫爱的人竟是我 > 第372章 不能接受的事实(第2页)

第372章 不能接受的事实(第2页)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念念会对那首从未听过的曲子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那是父亲留给她的“声音遗产”,是从胚胎时期就开始编织的情感经纬。每一个音符,都是程砚舟试图穿越隔阂的呼喊;每一次变奏,都是他对“失去”二字的挣扎与反抗。

而她呢?她曾亲手撕毁那份曲谱,以为这样就能斩断过往。可音乐的记忆比纸张更坚韧,它藏在血脉里,沉在梦境中,甚至能在风里重生。

第二天清晨,海面升起一层薄雾,阳光穿透云层,洒下金色光柱,宛如神谕降临。念念醒来后第一件事仍是奔向钢琴,但她今天没弹《潮汐信笺》,而是轻轻按下几个音符,构成一段极其简单的旋律线。

“妈妈,”她转头问,“你能听出来吗?这是爸爸昨天晚上教我的。”

夏南枝心头一震。昨晚他们分别前,并未多言,更别说教曲子。

“他说,这段旋律是你怀孕时最喜欢听的。”念念继续用手语比划,“每次你睡不着,他就弹这个哄你。他还说……这是他唯一敢靠近你的理由。”

夏南枝呼吸一滞。

那段旋律,她当然记得。

那是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简化版,也是程砚舟第一次为她弹的曲子。那年她刚考上音乐学院,他在校门口等了整整三个小时,只为送她一本手抄乐谱。她说太贵重不敢收,他只淡淡地说:“我不送礼物,我送‘声音’给你听。”

后来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他都会在她床边轻轻弹起这段旋律,直到她入睡。她一直以为那只是习惯,现在才懂,那是他唯一懂得的告白方式。

“我想把它编进《潮汐信笺》里。”念念认真地说,“作为‘妈妈篇’。”

夏南枝抱住女儿,声音哽咽:“好,我们一起。”

当天下午,她们开始重新整理所有版本的《潮汐信笺》,从最初冰冷的实验音频,到后来融入情感波动的迭代版本,再到如今孩子们通过震动手套感知的触觉改编版。每一段都像是一封未寄出的情书,承载着不同阶段的思念与悔恨。

就在她们即将完成新编曲时,系统突然提示收到一封来自未知节点的实时信号流。林清漪紧急接入分析平台,发现这并非普通数据包,而是一段正在发生的现场演奏??地点定位显示,源头竟是**程砚舟所在的私人工作室**。

他们立即开启远程连接。

画面浮现:程砚舟坐在一架黑色三角钢琴前,窗外夜色深沉,室内只有一盏台灯照亮他的侧脸。他没有说话,只是缓缓抬起双手,开始演奏。

那是一首全新的曲子,结构复杂却情感纯粹,前半段是压抑的低音徘徊,如同深渊中的独白;中段骤然转入高亢的变调,像是无数次想要开口却被吞没的呐喊;最后,则归于一片宁静的八度重复,温柔得令人心碎。

林清漪迅速调出频谱分析,震惊地发现:**整首曲子的核心频率稳定在87。3赫兹,且每一小节的结尾都嵌入了一个微弱的生物电波信号??经比对,正是念念脑电波α峰值的镜像波形**。

“他在用音乐反向传递信息!”林清漪难以置信,“这不是给人类听的,是给念念的大脑设计的‘神经对话’!”

更令人动容的是,当这首曲子传入木屋系统时,念念突然闭上眼睛,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轻轻敲击,竟完整复现了后续三十二小节的即兴发展??完全未经排练,却与原作浑然一体。

“她在回应他。”夏南枝喃喃道,“就像二十年前在肚子里那样。”

那一刻,她们终于确认了一件事:**“潮汐协议”早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生系统。而程砚舟,从未停止过与妻女的对话??哪怕她们听不见,他也一直在说。**

数日后,联合国“倾听日”正式成立,全球各地同步举行“无声音乐会”。在纽约中央公园、东京上野、巴黎塞纳河畔、悉尼歌剧院前,成千上万听障者戴上震动手环,赤脚踩在特制共振地板上,随着87。3赫兹的波动轻轻摆动身体。

而在南海小岛的岩洞内,一场私密却意义非凡的仪式正在进行。

程砚舟再次来到木屋,这次他带来了一个木质盒子,里面是一枚古老的留声机唱片,标签上写着:**《致南枝?三十岁生日快乐》**。

“火灾之后,我以为什么都毁了。”他低声说,“但我忘了,你还录过一段语音日记,藏在老式录音带里。我花了七年,才修复出三分钟内容。”

他小心翼翼将唱片放入机器,启动。

沙哑的电流声过后,传出夏南枝年轻的声音:

>“今天做了产检,医生说宝宝听力正常……可我还是害怕。万一她将来听不见这个世界怎么办?砚舟说没关系,他会让她听见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心跳,比如爱……”

>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相信这些,但看着他为我调试设备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也许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学着去爱。”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