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湿滑,雷电交加。车载导航突然失灵,收音机自动切换到一个不存在的频道,传出断续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花篓……”音质老旧,像是从六十年代的广播站流出。他猛踩刹车,抬头望向前方雾茫茫的山谷,只见一道模糊光影浮现空中??不是车灯反射,也不是闪电残影,而是一列行进中的队伍。
他们穿着老式棉袄,背着帆布包,肩扛测量杆,脚踩解放鞋。有人拄拐,有人包扎着渗血的绷带。队伍无声前行,踏过泥水却无涟漪,穿过岩石如同虚影。余惟认出了其中几张脸??是当年修筑青藏公路失踪的勘测队员!他们在档案照片里永远定格于二十多岁,如今竟真实出现在这条本该荒无人迹的山路上。
他摇下车窗,寒风裹挟雨丝扑面而来。他鼓起勇气喊道:“你们要去哪儿?”
队伍最前方一名老者停下脚步,缓缓转身。他的左眼蒙着黑布,右耳缺失一角??正是父亲年轻时的模样。
“回家。”他说,声音不大,却穿透风雨清晰入耳,“但我们得有人记得路才行。”
话音落下,整支队伍化作无数细小光点,汇成一条蜿蜒光河,没入山体深处。余惟呆坐车内,泪水混着雨水滑落。他终于懂了父亲为何执意让他学声学,为何临终反复念叨“弹壳不能留在外面”。那枚埋入冻土的弹壳,不是纪念品,是信物,是钥匙,是用来锚定一段记忆不至于彻底湮灭的坐标。
他调转车头,不再去基因库。
他知道真正的库藏不在建筑里,而在人心之间。
三天后,余惟出现在喀什一所小学礼堂。维吾尔族少年正带领一群孩子排练新编民谣。他静静坐在后排,听着那首《沙粒回家的路》再次响起。这一次,他没有做任何技术分析,只是闭目聆听。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轻轻拍手。
孩子们回头看他,眼神纯净。
“叔叔,你也想唱吗?”一个小女孩跑过来问。
余惟点头,接过她递来的手鼓。他深吸一口气,开口唱了一段谁也没听过的词:
“雪落在石台,铃铛不再响,
可风还记得,谁曾跪着讲。
火塘快熄了,话还没说完,
后来的人啊,请替我多看一眼。”
歌声结束,全场寂静。忽然,屋顶通风口传来细微振翅声。一只灰白色斑头雁羽毛飘落下来,正好落在鼓面上。羽毛根部缠着一小段铜线,上面刻着微型文字:“G-23第七次轮回任务完成。”
余惟握紧羽毛,起身走到窗边。远处昆仑山脉笼罩在晨光中,云层裂开一线,阳光如柱倾泻而下。他打开随身录音笔,对着天空说道:
“爸,我听见了。
我们都听见了。
以后的日子,我会一直录下去,
直到每一个该被记住的声音,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话音刚落,数据中心远程警报突然解除。三处异常发射源同步停止运作。全国声网恢复平静,唯有敦煌第220窟监测数据显示,壁画中一位飞天乐伎的手腕铃铛,轻微晃动了一下,发出只有仪器才能捕捉到的0。1分贝声响。
与此同时,在全球二十四个国家的深夜电台里,同一段音频悄然插入节目间隙:
先是扫帚划过弄堂青石板的沙沙声,
接着是上海老人清晨倒马桶的闷响,
然后是一阵孩童嬉笑,夹杂着自行车铃铛叮当,
最后,一个温和男声低语:
“别怕。
这只是我们的生活,
正在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