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一十八章 作者另有其人(第2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作者另有其人(第2页)

他蹲下身,指尖触碰青铜盖边缘,忽觉一阵低频震动自地底传来,如同心跳。打开共振膜设备,屏幕上顿时炸开一片汹涌波涛??地下三百米处,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内部充满规律性声波反射,频率稳定在432Hz±0。3Hz,误差范围堪比原子钟。

更惊人的是,这些声波并非自然产生,而是由无数段人类语音拼接而成:有方言俚语,有战地广播,有母亲哄睡婴孩的摇篮曲,甚至包括一段1976年唐山地震废墟中的呼救录音。它们被压缩、编码、循环播放,像一颗埋在地球深处的“记忆心脏”。

余惟颤抖着取出随身携带的父亲遗物??那枚从冻土中挖出的弹壳。根据早年笔记记载,弹壳内壁刻有极细微的声纹编码,需用激光扫描才能读取。他将其贴近共振膜传感器,设备突然剧烈震颤,扬声器爆出一声尖锐啸叫,随即转为低沉吟诵:

“种声于野,铸忆为碑。

凡我所闻,皆可归来。

持此信物者,允启归途之门。”

语音结束瞬间,青铜井盖发出“咔”的一声轻响,自行旋转开启。一股温润气流涌出,带着淡淡的松香与旧纸气息,宛如图书馆深夜的空气。余惟强忍恐惧,打亮探灯,顺着铁梯缓缓下潜。

井道深约百米,四壁镶嵌着密密麻麻的陶制圆片,每一片都刻录着不同年代的声音片段。有的标注着“1937南京城墙夜巡脚步”,有的写着“1950抗美援朝战地家书朗读”。这些本应早已损毁的音频,竟以物理形态完整保存于此。

终于抵达底部,眼前是一座圆形石室,中央矗立着一台奇异装置:由青铜齿轮、水晶振子与碳纤维共鸣腔组成,顶部悬浮着一颗拳头大小的液态金属球,缓慢旋转,表面流淌着不断变幻的文字??全是汉字,却又非现代表达,更像是某种未来或远古的书写系统。

他走近几步,金属球忽然停止转动,投影出一行清晰语句:

【欢迎回来,守声人。】

余惟怔住。这个称呼……只存在于父亲日记的私密章节中。他曾以为是比喻,现在才明白,那是一个职位,一个世代传承的身份。

“谁……在说话?”他声音沙哑。

“是我们。”多个声音同时响起,却出自同一源头,“所有被记住的人。”

石室四周的陶片开始发光,一段段声音接连播放:有红军过草地时的口琴独奏,有知青插队夜晚的诗朗诵,有非典病房里护士哼唱的《茉莉花》……每一段响起,液态金属球就多映出一张面孔??或苍老,或稚嫩,或陌生,或熟悉。其中一张脸,正是林晚,但她的眼神不属于现在的她,而是二十年前刚入职时的模样。

“林晚她……怎么样了?”余惟急问。

“她在过渡层。”金属球回答,“她是第七代守声人的最后一环,你是第八代的起点。她必须留下,因为记忆需要锚点。而你必须离开,因为世界需要回声。”

余惟双膝一软,几乎跪倒。原来如此。林晚不是失踪,是自愿成为“活体存储器”,用自己的意识维系这段跨时空连接。就像父亲用弹壳做信物,她用生命做桥梁。

“为什么是我?”他喃喃。

“因为你一直听得见。”

“因为你在G-23坠毁那天,第一个破译了它的遗言。”

“因为你母亲临终前哼的那首儿歌,频率恰好是432Hz。”

“因为你从未停止寻找答案,哪怕全世界都说你是疯子。”

余惟泪如雨下。他终于明白,所谓“文娱”从来不是娱乐大众,而是承载文明的声骸。明星、歌手、演员,不过是声音的搬运工;而真正的使命,是在时间洪流中打捞那些即将湮灭的低语,让它们有机会再次被听见。

他最后看了一眼石室,将笔记本中的斑头雁羽毛轻轻放在装置基座上。羽毛触及瞬间,液态金属球爆发出耀眼蓝光,所有陶片同时静音,整个空间陷入绝对寂静。

然后,一声铃响。

清脆,悠远,像是敦煌壁画中飞天抖动腕钏。

余惟转身攀爬铁梯,回到地面时,天已微亮。风停了,沙丘静静伏卧,仿佛从未有过异象。他打开手机,发现全球社交媒体正疯狂传播一段神秘音频:开头是扫帚划过青石板,接着是上海弄堂倒马桶的闷响,孩童嬉笑,自行车铃铛,最后那句“别怕,这只是我们的生活,正在回来”,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凌晨电台悄然播放。

而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官网首页,一封匿名投稿论文自动发布,标题为《论人类集体记忆的声波固化机制及跨时空耦合实证》。作者栏空着,但附件中附有一段加密音频。解码后,是余惟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我不再写文娱小说了。

我要去录下一个该被记住的声音。

无论它来自昨天,还是明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