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状元郎 > 第二百八十四章 新一代的开山怪(第2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 新一代的开山怪(第2页)

左都御史皱眉道:“此举前所未有。你可知一旦失败,不仅功名不保,还要治欺君之罪?”

“学生知晓。”苏录抬头直视对方,“但若因畏惧而不自证,则纵使侥幸登第,心中亦难安。请大人允准。”

良久,礼部尚书叹道:“此子胆识非常,不如就依他所请。”

于是当场设案,焚香计时,命人誊录原题。苏录净手焚香,端坐案前,提笔蘸墨,略一凝神,便落笔如飞。

众人屏息围观。

只见他运笔沉稳,字迹清峻挺拔,行文之间条分缕析,层层推进。开篇即引《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继而剖析历代仁政得失,指出“仁不在虚文,而在实政;政不在严刑,而在养民”。中间一段论及赋税、徭役、吏治、教化四端,引古证今,鞭辟入里。结尾处更提出“以民心为镜,以民生为尺”的主张,振聋发聩。

不到两个时辰,全文写毕,共计一千三百余字,一气呵成,无一处涂改。

翰林学士接过细读,越看越是动容,最后竟忍不住拍案而起:“妙哉!此文较原卷更为精炼,逻辑更密,气势更盛!尤其是‘仁政之基,在顺民情;顺民情者,先察疾苦’一句,直指要害,发前人所未发!”

另一位房师对照原卷,反复比对,最终确认:“字迹一致,结构相同,关键句完全吻合,仅个别词句略有润色,显系同一人所作无疑。”

左都御史亦点头道:“此人若非真才实学,绝不可能在如此压力之下复写出同等水准之文。且观其神态从容,毫无迟疑,足见成竹在胸。流言可止矣。”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当日午后,内阁便发出谕令:本届会试结果有效,不予重考。同时特别嘉奖苏录“临危不惧,守正自持”,准其参加殿试,并赐绢帛十匹、文房四宝一套,以示鼓励。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原来那苏录真是凭本事上的榜!”

“听说他在都察院当场作文,吓得几个告状的御史都不敢出声。”

“难怪连大学士都夸他‘气度沉静,见识超群’,这等人将来必定大用。”

而此时的苏录,已悄然回到住所。

他并未因赞誉而得意,反而更加沉默。他知道,这场风波虽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三天后,宫中传来消息:殿试定于三日后举行,策题为《御边安民策》。

当晚,他独坐灯下,翻阅历代边防史料,从汉唐屯田制到本朝九边军镇,一一梳理。窗外北风呼啸,屋内烛火摇曳,映着他专注的身影。

李砚舟来看他,见状劝道:“你也该歇歇了。明日还有最后一轮磨勘,之后便是入宫待试。别把自己逼得太狠。”

苏录放下书卷,轻声道:“你知道吗?我父亲曾是个小吏,一生勤勉,却因得罪上官被贬回乡,郁郁而终。临死前拉着我的手说:‘儿啊,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不让好人受冤,坏人逍遥。’”

他抬头望向窗外星空:“我现在离那个位置越来越近了。可越近,就越怕自己不够格。怕有一天,面对百姓疾苦、国家危难,拿不出真正的办法。所以我不敢停。”

李砚舟久久无言,最终只轻轻拍了拍他的肩。

殿试当日,紫禁城庄严巍峨。

三千举子齐聚皇极殿外,按序鱼贯而入。金钟响彻九重宫阙,天子御驾亲临,百官肃立。

策题下发,全场寂静。

苏录展开黄纸,只见上面写着:

“自古边患不绝,或匈奴犯塞,或突厥扰边。我朝承平百年,然北虏窥伺,西戎蠢动,东南倭寇亦时有侵掠。朕夙夜忧叹,思得长治久安之策。卿等博通古今,宜条陈所见,务求切实可行,毋得徒饰空言。”

他凝神思索片刻,提笔写下第一句:

“臣闻:御边之道,不在长城之固,而在民心之和;安民之术,不在法令之严,而在政令之信。”

接下来,他分五策而论:一曰“修内政以固根本”,强调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二曰“实边储以备战守”,建议恢复屯田、设立义仓、优恤军户;三曰“联诸部以分化强敌”,主张以夷制夷,拉拢弱小部落牵制大族;四曰“兴武备以慑宵小”,提倡改良火器、训练新军、建立情报系统;五曰“开互市以化干戈”,提出开放边境贸易,用经济手段换取和平。

全文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措施,引经据典却不拘泥,创新务实而不冒进。

读卷官们传阅之后,无不称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