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你再跑我要ptsd了 > 原发(第2页)

原发(第2页)

然后主任骂人了,“还没出结果?切了那么多分析不出来?干什么吃的?”

全员沉默。

更尴尬了。

姜与拔管子回家了。

病理诊断在治疗中至关重要,一天没确定病因,就无法确定治疗方案。盲目用药,不对症,反而可能耽误病情。

先前病理报告提示样本组织挤压严重,伴随大量坏死,难以明确分型。于是一周后姜与转去了介入科,纵隔穿刺重新取样。躺在手术台上脸被遮住看不见,只感觉大石碎胸口,还有医生最后那句“够了,这么粗两条,肯定够了”。姜与当下脑子里浮现出两条蠕动的桂林米粉。医生还给姜与胸腔注射了一支吸收胸水的药,药物反应姜与发了一礼拜高烧。

到此为止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其间姜与又被安排做了PETCT和骨髓穿刺,已经能肯定是血液原发,表现为实体瘤。而医生纠结的点在于究竟是淋巴瘤还是髓系,这将牵扯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案。

迟迟不能下结论医生们也都逐渐暴躁,血液科天天找病理科,介入科留着人又不能给药天天叨叨血液科,胸外摆脱了这个烫手山芋在一边吃瓜……只有姜与一个人像个待宰的猪。

每天介入科那个长得很像土豆先生的医生都会跟姜与说,别急,不怕,找出原因打点针很快就好了。他还说血液科的医生为了搞清楚这个病天天熬夜翻书还打电话去国外找她的导师讨论。大概在他们眼里姜与就是一弱小可怜无助的倒霉孩子吧。他还很关心这么久了都没个人来看姜与……

于是姜与给小叔姜云麒去了电话。她的意思是看W国那边能不能找医院或者专家也给做一下病理分析。电话那头姜云麒听到“肿瘤”、“恶性的”,放下电话直接买机票回国。

小叔回来后一切和医生交流跟进情况的活都交给了他。他带着病理切片跑了北市几家病理科闻名的医院,随后又将切片寄去W国,由他的太太Samantha找当地权威肿瘤医学中心协助判断。半个多月后,多方结论统一,姜与终于正式被医附院血液内科收编。

姜与这个半吊子医学生,学识不足,见识也不足。通科轮转在血液短暂待了四周,如今换一种身份再来,心境难免微妙。

跟别的科室不同,这里很安静,走廊除了偶尔有护士经过再无他人。天气凉,大部分患者都带着帽子或者头巾,也有个别不怕冷的,光着脑门儿头顶只有稀疏的几缕。所有人都带着口罩,床头柜上清一色的洗手液、手消、消毒湿巾。没有鲜花,假的也没有。这种氛围让人不自觉呼吸都开始拘谨。

在这里,空气和时间仿佛都是静止的。

姜云麒在护士站办理入院,姜与闲得无事研究墙上张贴的科普海报——粒缺期护理。

现如今很多肿瘤癌症都可以局部给药或者靶向治疗,但血液病因为其特殊性,仍需要全身化疗。化疗药物会将正常细胞一并清除,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血细胞更新具有周期性,所以在化疗药物从身体完全代谢前,患者外周血中各个细胞值都会降低,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远低于正常,这个阶段就叫做粒缺期。

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容易感染;血红蛋白低,即贫血,容易缺氧晕厥呼吸困难;血小板低则伤口难愈合、紫癜、甚至脑出血。

姜与看着海报上写的一条条内容: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且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口罩湿透或被污染立即更换;

饮食要完全煮熟,外面买回来的食物要二次加热消毒;

不能吃坚硬食物;

使用软毛牙刷或者不刷牙;

勤漱口;

如厕后用高锰酸钾坐浴;

起身时抓好扶手缓慢站立,血小板过低时不要下床;

…………

护士给姜与带上患者信息腕带。

所有人看着这个新来的,还是完好光鲜的女孩子,神情皆是复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