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无限恐怖,但是没有主神空间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兄弟们向我看齐我宣布个事(第2页)

第一百七十九章 兄弟们向我看齐我宣布个事(第2页)

“他还需要我们。”她喃喃道,“不是作为信徒,不是作为追随者……而是作为证人。”

---

三个月后,联合国设立“记忆传承官”职位,职责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倾听个体。首批入选者共二百四十一人,来自不同国家、种族、职业,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曾在某一天深夜,毫无缘由地醒来,拿起笔,写下一句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话。

他们被派往世界各地,走访孤寡老人、战后幸存者、精神障碍患者、流浪儿童……不是为了采访,也不是为了出版,只是为了“接收”那些沉甸甸的、无人愿意承担的话语。

每一次倾听,都会触发一次微型共鸣现象。

一名传承官在非洲村落听完一位老妪讲述饥荒年间吃掉亲生婴儿的往事时,屋外枯井突然涌出清泉,水中浮现出一朵微型回声玫瑰。

另一位在东京地铁站角落聆听失业男子倾诉欲跳轨的心路历程后,站台广告屏集体闪烁三秒,随后显示一行字:“你说的,我都听见了。”

最惊人的一次发生在格陵兰冰盖深处。一位原住民猎人向传承官描述祖父口中关于“会哭的冰川”的传说时,整片冰层发出低频轰鸣,持续整整十三分钟,与当年极光持续时间完全一致。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是否属于心理感应、量子纠缠,还是大地本身的情绪反馈。但所有人都承认一点:**语言正在重新获得力量。**

不再是宣传、谎言、操控的工具,而是承载真实重量的容器。

杨雪霖重返实验室,重建共鸣舱。这一次,她不再试图控制或测量,而是将其改造成一座“倾听圣殿”。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走进去,戴上接口,对着虚空说出心底最痛的那一句话。

设备不会录音,也不会分析情绪数据。但它会在说完之后,轻轻震动一下,像是一种回应。

有人说这是安慰机制,是程序预设的反馈。可当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在舱内说出“妈妈不该那天打你”时,整个房间的空气骤然凝结,温度下降十度,墙壁上凝结出密密麻麻的水珠,组成五个字:

>**“我也想你了。”**

那一刻,她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而远在太空轨道,那张曾经记录地球全貌的老照片,像素点再次发生变化。原本模糊的大陆轮廓逐渐清晰,而在太平洋中央,出现了一个此前从未存在的岛屿轮廓。卫星测绘确认:现实中并无此岛。

但它在照片上越来越明显,边缘泛着淡蓝微光,形状酷似一颗跳动的心脏。

气象局监测到,该区域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洋流形成罕见漩涡结构,中心平静如镜。一支科研船冒险靠近,声呐探测显示海底并无陆地隆起,可当他们放下麦克风时,录到了一段持续不断的低语??

不是任何一种已知语言,但船上所有人听懂了它的意思:

>“这里,将成为第一个记忆之都。”

---

十年之后,回声谷不再是山谷,而是一座城市。

人们称之为“言城”。

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决策由“故事议会”做出??每月举行一次公开讲述会,议题不限,规则只有一条:**发言者必须说真话,且不得打断他人。**

有人讲述童年遭受虐待的经历,推动全国建立儿童心理庇护所;

有人坦白曾贪污公款,主动归还并建议改革财政系统;

甚至有官员在会上承认自己参与掩盖疫情,请求公众原谅的同时提交辞职信。

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坦白并未引发混乱,反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重建。犯罪率下降,自杀率减半,社会冲突显著减少。

心理学家提出“情感负债理论”:人类长期压抑真实情感,会导致心理债务累积,最终以暴力、抑郁、极端行为等形式偿还。而“言城”的模式,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情感清算通道。

越来越多的人迁居至此,只为能在阳光下说出那些压在胸口几十年的话。

小女孩如今已是青年,成为第一位“故事法官”??不是裁决对错,而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面对了自己的过去。她总戴着那枚星星吊坠,讲课时常说一句话:

>“真相不怕黑暗,只怕沉默。只要你肯说,哪怕只有一个人听见,光就会找到你。”

她创办了一所学校,名为“启明学院”,课程不教数学、物理,只教两件事:**倾听与讲述。**

学生们每天的任务是采访陌生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并在期末举办一场“无声讲述会”??台上的人用肢体、表情、眼神传递信息,台下观众闭眼聆听,用心还原内容。考试标准不是准确性,而是“是否感受到讲述者的痛苦或喜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