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道:“父亲若是真的在意这个,当初乡老邀请父亲讲经,就应该拒绝才是。”
这一下激发了张寿父亲的中年斗志,立刻就要拉着张寿,带上几十名乡亲一起去辩论。
张寿答应了父亲。
然后当晚,就连夜收拾包袱,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了——留信一封,美其名曰,继祖辈遗志,云游四海。
当然他的祖辈并不是因为云游,而是被贬到蜀地的,这又是家族内心照不宣的秘密了。
第一次出门的张寿,做足了准备,带够了盘缠,带上了家族信物,雇了护卫,计算了时间、花费、人力,什么都算好了,却唯独没算到天命。
皇帝驾崩,他在洛阳耽误了远超预计的时间,导致西行的计划一直推迟到了临冬。
然后就遇上了羌胡大举南下,将他直接困在了扶风郡。
但此时刚刚年过而立的张寿,天不怕地不怕,索性羌胡一时半会也打不过来,既然天要留他,他就干脆在城中盘下了一处住所,住了下来。
随后,他就发现,这繁华又破败扶风郡,竟然比那所谓天子之都的洛阳,更为有趣。——
“张寿,巴郡人,年三十,无业。”
张寿的材料放在曹班的案上,非常简单,也很干净。
五天前,太守终于松口,同意曹班将格物院还有医馆外拥挤的病患送至城北的道观集中治疗。
然而太守同意了,病患却不乐意了,格物院医部医士们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一个人松口。医馆外面依然是人满为患,拥挤得进出都困难。
未入住的病患一个都不愿意,已经住下的当然更加不松口了。
张寿当时已经在格物院住下,是所有病患中,第一个站出来,说要住道观的。
他一站出来,和他同病房的病友竟然立刻响应了他,话锋一转,也纷纷表示要住道观。
这引起了情报部的注意,本来只是例行动作,可一查之下竟然发现,这个人是在疫病爆发初期,人人对流民安置点避之不及的时候,主动和流民接触染病后,自己来格物院入住的。
格物院自在谯县创立后,不是没遇到世家派来的探子。
各地的格物院据点,按照保密等级通常分为红区、黄区、绿区,书舍或者新闻台等公开部分,还有学子们的宿舍区,一般是绿区,各科部首的办公区,还有学子们学习的教学区为黄区,红区保密级别最高,进出都有严格记录,不同的据点情况不同,比如谯县的红区就是李大匠的实验区和曹班起居的院子,颍川阳翟的格物院作为情报部总部所在,整个情报部工作区都是红区,曹班的居所反而是黄区。
扶风格物院建立时间不长,未设红区,但是这个张寿,在住院的短短两天之内,仅是能追溯到的,就有多达六次试图擅创黄区的记录。
情报工作中的小疏忽往往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往常对于试图进入红区的探子,符柯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但是如今人手不足,情报工作由华识暂时接管,工作量更多是在搜集战争情况和疫病信息上面,因此才会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好在他也没进入黄区,他来历干净,格物院名声在外,可能就是单纯的好奇?”
在张寿提出住道观之后,出乎意料的是,马氏的马日磾经过一夜思考,力排众议,主动带着马融也住进了道观,有了马氏的号召力,格物院医馆总算松了口气。
继大蒜素和高浓度酒精后,医部从李大匠那里承接下了医药及医疗用品的研制工作,这个时代不具备充分的临床条件,马融年迈,自身条件并不好,这也是马氏族医表示回天乏力的原因。
医部的医师用尽了手段,新药也使上了,剩下的只能是听天由命。
有了太守和马氏的支持,格物院对医护进行统一培训,道观病患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扩大,今天第一批痊愈的病患也正式“出观”,因此曹班和华识才有空关心起这个“探子”。
曹班没见过张寿,从他的来历看,他似乎并不具备“探子”的条件和理由,但是鉴于他的号召力,还是不得不留心。
“他的情况怎样?”
“好着呢,早就符合出观条件了,一直赖着不走,说要帮忙,我家二小子都烦死他了。”
曹班不是很擅长处理这种事情,华识便建议道:“要不干脆就让他转到医馆来,继续医治?”
不管怎样,先放在眼皮子底下,左右要见见这个人才好做判断,曹班采纳了华识的建议——
张寿当时听说,格物院的医馆,对染疫病上门求医的病患来者不拒之后,立刻就动了心思。
他们家到了父亲这一辈,已经是完全不做官了,而家中长辈又不是农桑,但是为什么还能谋生呢?
很简单,因为他家有书简。
书简,在这个时候,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东西。
祖父当年来到乡里,祖上积攒下的书简,足足装满了一箱,就是这一箱书简,让县官大人都不敢轻视了他们,也让他祖父一个外地人,慢慢竟然成为了本地乡贤。
他在洛阳的时候,就听人说过,豫州有名为格物院的书舍,藏书千卷,可供百姓取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