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跪倒在地,泣不成声。
楚恒沂扶她起来,声音哽咽:“阿箬,我是恒沂。你不是一个人长大,你的哥哥,终于来了。”
归程途中,阿箬始终沉默,似不敢相信命运逆转。直到某夜宿于驿站,她忽然开口:“哥哥,我在山中学道十年,师父教我看星象、辨药理,也教我读史。我知道你们皇宫里的事……你说新政惠民,可真的能让天下再无骨肉分离吗?”
楚恒沂望着窗外冷月,缓缓道:“不能保证永远,但我可以发誓,每一代帝王都该记住??亲情不该是权力的牺牲品。我会立下祖训:凡皇室子弟流落民间者,一经查实,皆可归宗;若有隐瞒欺压者,视为谋逆。”
阿箬听完,轻轻点头:“那我就愿意回家了。”
次年春,三位公主同日受封:长宁公主明心,掌慈幼局;安和公主阿箬,主管太医院改制,并筹建“济民药坊”,免费施药于贫苦百姓;新晋昭华公主楚婉柔,乃楚恒渊嫡女,聪颖果决,被任命为女官学堂首任祭酒,专授律法、算学、农政。
三女并立,朝野称奇。有人讥讽“牝鸡司晨”,楚恒沂却当庭怒斥:“昔年董氏乱政,是以私欲干权;今我妹我女秉公行事,何惧流言?尔等若不服,可与她们比试政绩!”
于是设立“六科考较”,每季评定官员绩效,三公主皆名列前茅。百姓渐渐改口,称她们为“三明娘娘”??明心、明药、明法。
景和八年夏,黄河决堤,洪水席卷七州。楚恒沂亲率百官奔赴前线,督修堤坝。烈日炎炎,他赤足踩在泥水中,与民夫一同扛沙袋。明心组织医队救治疫病,阿箬研制防疫汤剂日夜熬煮,楚婉柔则统筹调度粮草文书,七日未眠。
灾后重建之时,楚恒沂下令在全国推行“防洪图志”制度,要求各地绘制水系详图,设预警哨所,每年春季演练疏散。他还亲自编写《救灾手册》,收录民间经验,印行百万册分发至乡里。
百姓感念,自发在河岸立碑,上书:“圣君亲履浊浪,三明共护黎元。”
九年春,西域诸国联合遣使来贺,献上金丝毯、琉璃灯、骏马千匹。为首的龟兹国王直言:“闻贵国天子仁孝治世,公主贤明辅政,愿结盟约,永不分彼此。”
楚恒沂设宴款待,席间奏乐起舞,忽见一名舞姬面veil半遮,舞姿清绝,眼神似曾相识。曲罢退下,他悄然命人请其相见。
片刻后,那女子步入偏殿,摘下面纱,竟是当年失踪多年的宫女紫菱??母亲身边最后一位贴身婢女,也是唯一见证冷宫产子之人。她泪流满面,跪地叩首:“奴婢奉慧妃遗命,潜伏敌营三十年,只为查明董氏背后主谋……如今,终于可以回来了。”
她交出一份密录,详述当年阴谋:原来董贵妃背后,竟有一神秘道门“玄阴教”操纵,该教崇尚女尊男卑,意图借董氏之手扶持女子称制,进而颠覆王朝。而教主,正是先帝早年失散的胞妹??宁安长公主。
楚恒沂震惊不已。宁安早年因触犯宫规被逐出京城,传言已死于流放途中,谁知她竟另起炉灶,潜伏江湖数十年。
“她还活着吗?”他问。
紫菱点头:“最后一次见她,是在吐蕃边境,她已近百岁,但仍执掌教务。她说……等着看楚氏江山崩塌。”
楚恒沂沉吟许久,终是焚毁密录原件,仅留副本存档太庙密库。他对紫菱说:“过去的仇恨,我不再延续。但她若仍想祸乱天下,朕必亲手终结。”
他下诏全国:“自今日始,凡举报邪教窝点者,赏银百两;揭发官员勾结异端者,官升一级。”同时派遣阿箬主导编纂《正俗辑要》,宣扬儒家伦理与医学常识,以破除迷信。
一年之内,玄阴教瓦解殆尽,残余势力逃往漠北,再无翻身之力。
十年正月,楚恒沂在太庙举行大典,祭告列祖列宗。他将母亲张慧妃牌位请入正殿配享,又为良王增设“忠烈殿”,准许百姓自由参拜。当日,长安万人空巷,百姓手持白梅,沿街跪迎神主车驾。
典礼结束,他独自登上钟楼,俯瞰整座皇城。灯火如海,映照着无数安居乐业的家庭。远处传来孩童唱童谣的声音:
>“金殿销香烟袅袅,
>龙兄迎姐归故巢。
>不凭玉册凭心照,
>万家灯火共今宵。”
他闭目聆听,嘴角浮现笑意。
这时,明心悄然登楼,递上一杯热茶:“哥哥,该歇歇了。”
他接过茶,轻声道:“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当年我没有选择复仇,而是早早放下,会不会更好?”
明心摇头:“没有那段黑暗,你就不会懂得光明有多珍贵。母亲说过,人要经历破碎,才能学会修补别人的心。”
楚恒沂点头,望向星空:“我现在明白了,帝王真正的力量,不是杀伐决断,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活得有尊严。”
多年后,史官修《景和实录》,记载这位皇帝一生功绩,洋洋数十万言。而在卷末,只留下一句评语:
**“其政宽仁而不失威,其心刚毅而常怀悲悯。故能化仇为亲,转乱为安,使枯骨生肉,寒灰复燃。”**
又有人说,每逢清明雨夜,昭阳宫深处仍可见三人并肩而立:一男子披甲执剑,一女子执花含笑,中间少年身穿龙袍,回头望去,眼中含泪,唇角带笑。
风过处,香炉轻摇,金殿销香,余烟袅袅,如诉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