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哒。
房门钥匙拧动的声音,凌晗回头,就看到姐姐正在低头换鞋,一边将包包挂在了衣架上。
“姐!”
凌冰冰抬头看了她一眼:“干嘛呢?”
“看你的剧啊,马上就要播了。”
凌晗。。。
夜色渐深,山风穿过未封窗的教室,在空旷的梁柱间游走,发出低沉的呜咽。池野没有离开,他坐在刚搭好的台阶上,背靠着水泥墙,手里攥着那台旧录音笔。屏幕微光映在他脸上,照出眼角尚未干透的湿润。远处,孩子们早已被老师带回宿舍,唯有那架钢琴还孤零零地立在大厅中央,像一位守夜的哨兵。
他打开录音笔,重放刚才那段语音。林昭的名字一出口,喉咙就像被什么堵住了。三年前医院走廊里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白炽灯下,林昭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手指却还在空中划动,比着手语节拍,笑着说:“等咱们老了,就在山里盖个音乐屋,教不会说话的孩子唱歌。”那时他以为那只是病中呓语,可如今,那句话正一砖一瓦地变成现实。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李砚发来的消息:“审计报告已提交证监会备案,基金会账户全面解冻。另外,索尼那边确认,《听见》入选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初选名单。”
池野盯着屏幕看了很久,终于回了一句:“告诉他们,获奖感言我想用手语说。”
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
起初只是零星几点打在铁皮屋顶上,很快便连成一片,哗啦啦地砸下来。工人们匆匆收拾工具撤离,只留下几盏应急灯在泥泞中摇晃。池野没动。雨水顺着屋檐流进室内,浸湿了他的裤脚,凉意一路爬上脊背。但他不想走。这场雨来得正好,像是天地在为这座尚未完工的学院洗礼。
他缓缓起身,走到钢琴前。琴身已被塑料布盖住,但角落仍渗进了水汽。他掀开一角,轻轻按下同一个键??又是那个“哆”。声音比白天略显沉闷,却依旧清晰。他忽然笑了,从帆布包里掏出蜡笔,在墙上画了一条波浪线,接着是红点、绿圈、紫锯齿……和云南第一天教孩子们时一模一样。
“你们看,”他对着空荡荡的大厅轻声说,“音乐不怕淋雨。”
第二天清晨,阳光刺破云层,工地恢复忙碌。挖掘机轰鸣着平整土地,钢筋在晨光中泛着冷银色。池野换上工装裤,亲自参与搬运木料。他的动作不算利索,几次差点滑倒,却被村民们笑着扶起。“池老师,你该指挥,不该搬。”一个大叔拍拍他肩膀,“你是引光的人,不是扛重的人。”
“可我也想亲手垒一块砖。”池野喘着气说。
中午时分,一辆越野车颠簸而至,扬起一路黄尘。车门打开,跳下来的竟是周晚??那位曾在加沙上传视频弹乌德琴的女孩。她穿着简单的棉麻长裙,肤色偏棕,眼睛却亮得惊人。身后跟着两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
“我来了。”她用生涩的中文说,嘴角颤抖,“你说过,要让我不是一个人弹。”
池野愣住,随即大步上前,紧紧抱住她。周围工人停下手中的活,默默注视着这一幕。没有人说话,只有风吹过藤蔓支架的声音,沙沙作响。
周晚带来的不只是自己。她背着那把修好的乌德琴,还有十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的申请资料:叙利亚难民营里的鼓童、肯尼亚盲人笛手、缅甸边境自学吉他的少女……他们都是“声屿计划”线上平台主动报名的第一批国际学员。
“他们都说,想来这个会‘长’出音乐的地方。”翻译员在一旁说道。
池野翻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手写信件,指尖微微发抖。其中一封信上画着一架歪歪扭扭的钢琴,旁边写着:“妈妈说我看不到琴键,但我知道它在笑。”
当天下午,他召集所有施工负责人开会。原定的教学楼布局被重新调整:增加隔音训练室、触觉反馈地板区、多语言手语翻译间;图书馆不再只是藏书之地,而是设计成环形共振空间,能让声音通过振动传递到每个角落;最顶层预留出一大片露天平台,未来将安装太阳能驱动的自动演奏装置,每晚定时播放由全球学员共创的旋律。
“我们要建的不是学校,”池野站在蓝图前说,“是一个能让沉默发声的生态系统。”
入夜后,他陪周晚来到钢琴前。女孩迟疑地坐下,手指抚过琴键,仿佛在确认它的存在。然后,她开始弹奏??不是任何已知曲目,而是一段由断续音符拼接而成的旋律,像废墟中的脚步,像夜晚的呼吸,像一颗心在黑暗中摸索光明。
池野闭眼聆听,忽然察觉到什么。他迅速取出录音设备,接入钢琴下方新装的振动传感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显示,她的演奏虽不规则,却有着极强的情绪节奏,几乎接近某种原始语言。
“她在‘说话’。”顾问团的心理音乐学家陈岚低声说,“对她而言,这不是表演,是倾诉。”
池野点点头,转身拿出彩色蜡笔,在地面铺开的白纸上勾勒起来。他将周晚的旋律转化为颜色与线条:灰褐色代表压抑,金色螺旋象征希望,断裂的红线则是失去。然后,他用手语将这些“色彩节奏”教给她。
一个小时后,周晚站起身,面对墙壁,用手势演绎了自己的“音乐日记”。她的动作缓慢而沉重,却又在某个瞬间猛然舒展,如同沙漠中突然绽放的花。
围观的村民不懂手语,却有人悄悄抹泪。
第三天,池野做出决定:邀请周晚成为《继续》专辑巡演的特别嘉宾。不是伴奏,不是背景,而是核心创作者之一。他们将共同改编《远方的回音》,加入乌德琴即兴段落,并首次尝试“全感官舞台”概念??观众不仅能听,还能通过座椅震动、灯光色彩变化、空气中释放的香氛分子,同步感知演奏者的情感波动。
消息传出,舆论再度沸腾。海外媒体称其为“跨文明的音乐革命”,国内则有评论写道:“当主流舞台还在追逐流量密码时,池野已经把聚光灯交给了世界的边缘。”
筹备期间,池野坚持每天陪孩子们上课。他发现,听障儿童对周晚的乌德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尽管无法听见,但他们能通过地板传导的震动捕捉旋律走向。有个小女孩甚至用手语问:“她的琴,是不是也在用手说话?”
这句话让池野彻夜难眠。
他在笔记上写下新的构想:创建“无界合声系统”??利用AI分析非听觉艺术表达(如手语、绘画、肢体舞动),将其转化为可演奏的乐谱框架,再由专业音乐人进行二次创作。这意味着,哪怕一个人从未学过五线谱,只要他愿意“表达”,就能成为一首歌的起点。
项目代号取名为“林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