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C。
她把信折好,扔进了海浪。
周奕走过来,轻声说:“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江临川年轻时写过一篇论文,叫《医学的人性边界》。里面说,医生的第一使命,不是治愈,而是见证痛苦。他说,‘看见’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所以他后来做的事,才是真正的背叛。”苗根花说。
“也是最大的恐惧。”周奕望向horizon,“他怕有一天,没人再愿意‘看见’那些弱者。所以他干脆让他们消失。”
夕阳西沉,琴声渐歇。
吴素珍靠在椅背上,闭目微笑。风吹起她灰白的发丝,像一首未完的诗。
回程路上,周奕接到教育部通知,《听见》被列入全国高中生推荐读物目录。编辑部希望他在再版时加一段后记。
他在灯下提笔写道: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黑暗。真正可怕的,是我们习惯了沉默。
>我母亲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战斗,而是如何倾听。
>听那些说不出的话,听那些被掩盖的声音,听那些藏在音乐背后的哭喊。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该失聪。
>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真相就不会彻底死去。
>而我,愿做那个一直听着的人。”
书出版那天,市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节目单最后一首,是肖邦的《夜曲Op。9No。2》。演奏者是一位盲童,十岁,先天失明,却拥有绝对音感。
曲毕,全场寂静。
然后,掌声如潮。
没有人知道,这位孩子的父亲,曾是康宁公司一名底层程序员。九十年代末,他偷偷备份了一份实验日志,藏在女儿出生证明的夹层里。二十年后,这份资料成为扳倒江临川的关键证据之一。
孩子下台时,周奕牵起他的手:“你弹得很好。”
孩子仰头问:“叔叔,这首曲子是不是讲了一个关于‘听见’的故事?”
周奕蹲下来,认真点头:“是的。它说,即使你看不见光,也能让别人听见你。”
深夜,周奕独自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份新案子卷宗,封面写着:
>**“智慧城市老年关怀系统异常死亡事件”**
>
>涉及城市:4
>疑似关联技术:AI健康评估模型
>初步结论:系统自动建议“终止积极治疗”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值
他翻开第一页,照片上是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面容安详。床头播放器正在循环一首轻音乐??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他的手顿住了。
窗外,春雷隐隐滚动。
雨又要来了。
但他已经不再害怕。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敲下标题:
>**《洁净城市工程?续篇》**
然后一字一句写道:
>“他们回来了。
>但这一次,我会更快地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