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虎贲郎 > 第706章 荆益之别(第2页)

第706章 荆益之别(第2页)

良久,柳氏问:“你怎么知道这些是真的?”

卫觊从怀中取出一块铜片,递给众人。那是他在洛阳旧市淘来的残符,背面铭文残缺,但中间赫然有个“壹”字,下方刻着五行小字:

>“天命所归,唯此一脉;

>余者皆浊,当除其名;

>执符登极,万邦来朝。”

“这是‘壹符制’。”陈七郎咬牙,“当年赵太师想推而未果的暴政!若真实行,七脉共治将彻底终结,天下再无异议之声!”

“而李玄度,就是新神。”裴元昭冷笑,“他不需要刀兵夺位,只要把历史改写,让人相信他是唯一合法继承者,就够了。”

卫觊点头:“所以我要进京,不是为了对抗,是为了见证。我要亲眼看着那份名录成形,然后……把它公之于天下。”

“你打算怎么做到?”孙九斤问。

“用他们最怕的东西。”卫觊嘴角微扬,“真相。”

三日后,卫觊孤身启程赴洛。

临行前夜,柳氏独自来到书院后山,点燃一盏灯笼,挂在那棵焦柏之上。火光摇曳,照亮碑林深处一座无名冢??那是费榕的衣冠冢。她跪下,低声呢喃:“老费,我答应过你,要把你的故事讲下去。可我现在才明白,最难的不是讲,而是让人愿意听。”

风穿林而过,似有回应。

次日清晨,卫觊踏雪而行,身后无人相送,唯有驼铃轻响,伴着他走向洛阳的方向。

与此同时,京城之内,李玄度正立于太庙偏殿,手中展开一幅绢帛长卷。烛光下,七枚铜符图案环绕中央一枚金色大符,宛如众星拱月。他轻抚那“壹”字,眼中燃着近乎狂热的光。

“终于……完成了。”他喃喃,“七脉归一,非在刀兵,而在人心。只要人们相信这是天命,谁还能反抗?”

身旁幕僚低语:“卫觊已动身入京,是否……提前处置?”

李玄度摇头:“不必。让他来看。我要他亲眼看见,旧时代如何落幕,新时代如何开启。我要他跪在新名录前,承认自己一生所护,不过是一场笑话。”

数日后,卫觊抵达洛阳,入住城南陋巷一间老宅。他未见任何官员,也未露面讲学,只是每日走访市井,收集民间流传的虎卫旧事,录于册中。有人认出他,欲行叩拜,他皆扶起,只说一句:“我不是英雄,我只是记事的人。”

然而,他的存在本身已是风暴中心。

三日后,守约司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将举办“正统溯源大典”,公开宣读《正统源流》名录,并邀请天下士人观礼。诏书特别提及:“昔日所谓‘七脉共誓’,实为乱世权宜之计,今逢盛世,当归于一统。”

消息传出,三百余所守约塾同时罢课一日,学子们齐聚门前,齐诵《守约铭》:

>“柏枝不死,薪火相传;

>不恃符令,惟凭心坚……”

卫觊闻讯,提笔写下八个字:“火种已燃,何惧风高。”

大典当日,太庙广场旌旗猎猎,文武百官列队而立,百姓围聚外围。高台上,李玄度身着紫袍,手捧金册,神情庄重如神谕使者。

“今日,”他朗声道,“吾等将以史为鉴,正本清源,确立阳符正统,使天下归心,万民安泰!”

鼓乐齐鸣,礼官高唱名录开端。

就在这一刻,一道身影缓缓走上高台。

全场寂静。

卫觊一身素衣,无官无爵,却步步坚定,如履刀锋。

李玄度脸色微变:“卫先生?你不在书院讲学,来此作甚?”

卫觊不答,只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高举过顶:“我来,是为呈交一份真正的《阳符源流考》。”

“荒谬!”李玄度厉声喝止,“此等野史残篇,岂能玷污盛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