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影视编辑器 > 第一百零九章 七把交椅(第3页)

第一百零九章 七把交椅(第3页)

他深知皇帝设立内阁的本意是提升处理政务的效率,且明确倾向于精通政务、文采出众的官员。

武将在外统兵、在内部已是权柄不小,若再大规模介入核心票拟权,恐非陛下所愿。

但他也明白,军方确实需要在最高决策层有自己的声音。

良久,他沉声道:“陛下雄才大略,自有平衡。我等身为臣子,当恪尽职守,陛下若有垂询,据实以对即可。至于入阁与否。。。。。。非我等可妄议。”

他虽未明确表态,但心中已在权衡,是否该在合适的时机,向陛下委婉提及军务在机务中的特殊性。

翰林院,这个大明最高学术机构,此刻更是人心浮动。

按照传统,翰林官是阁臣最重要的储备力量。

如今新朝初立,废除八股,推行新学,让他们这些“旧学”精英感到了危机,但也看到了新的机遇。

年轻的编修、检讨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方孝孺先生学问渊博,德高望重,且陛下对其颇为礼遇,入阁应是板上钉钉!”

“陈迪大人新任礼部尚书,熟悉典章制度,亦是热门人选。”

“不然,陛下锐意革新,所重者恐非仅是经学文章。听闻陛下近日常召见那位精通算术与格物的钦天监博士?此等新学”之人,是否会异军突起?”

有人忧心忡忡:“若内阁尽是新学之辈,我辈所学,岂非尽付东流?”

也有人跃跃欲试:“正是变革之时,方能脱颖而出!若能揣摩圣意,在精通经史之余,兼通些新学,未必没有机会!”

清高的翰林院内,此刻也难免被功名利禄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搅动。

一些在洪武朝后期被打压,在靖难之役中选择了错误立场而日渐边缘化的淮西勋贵后裔,同样也不甘寂寞。

他们虽知圣眷已失,但仍想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试图通过各种故旧关系,向宫中或皇帝近臣递话,希望能推举出代表他们利益的人选,哪怕只是一个,也能在未来的权力格局中保留一丝火种。

然而,他们的努力大多石沉大海。

皇帝秘书室的年轻官员们,如同铜墙铁壁,礼貌而坚决地挡回了所有不符合程序的请托。

他们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勋贵们的旧日情面,在这里毫无用处。

御书房内,苏宁听着秘书室成员整理的,关于近日朝臣动态的汇报,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

马和侍立一旁,轻声道:“皇爷,外面为了这七个名额,可是争破了头啊。”

“朕知道。”苏宁放下手中的报告,语气平静,“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何况是权力。让他们争,让他们表现,朕才能看得更清楚,谁是真心为国,谁是汲汲营营。”

他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宫殿的飞檐。

“内阁之设,意在效率,亦在平衡。这七人,需有老成持重,能稳定朝局者,如方孝孺;需有精通实务,能处理繁剧者,如张?、铁铉;需有熟悉典章,能厘定制度者,如陈迪;也需。。。。。。有思想开阔、不泥古法,能理解并推

动新政的年轻干才。”

他心中已有一份初步名单,但这名单并非固定不变。

最后几日的风波,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是他最终敲定人选的重要参考。

“告诉秘书室,将所有三品以上官员,以及翰林院侍讲以上官员的履历,近年考绩,以及他们关于新政所上的条陈或私下议论,都整理好送来。”

苏宁吩咐道,“朕要再看看。”

“是,皇爷。”马和躬身领命。

争夺还在继续,但最终的答案,只在那位深居九重,冷静地俯瞰着这场风云变幻的年轻皇帝心中。

文渊阁的那七把椅子,注定将承载着新朝的期望,也映射着皇帝驾驭朝局、推行新政的深远布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