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时后,他在昏迷中停止呼吸。
林北北握着骨灰盒站在山巅,寒风吹乱她的长发。远处云海翻涌,朝阳正一点点撕破黑暗。她打开铜匣,轻声说:“妈,我带你回家了。”
风卷起灰烬,融入晨光之中,宛如星尘归于宇宙。
回国后,他们联合国际人权组织成立“黎明基金会”,致力于救助全球范围内被非法基因实验侵害的受害者,并推动立法禁止非伦理性人格复制技术。首批获救的二十七名“容器”少年中,已有九人重返校园,三人出版回忆录,还有一位名叫阿哲(原R-035)的青年,自愿加入基金会担任法律顾问,誓言“不让任何孩子再活在编号之下”。
与此同时,沈砚配合调查,陆续揭露出沈氏集团与六家跨国药企的秘密合作。其中一家名为“诺维森”的生物科技公司,竟在全球十余座城市地下建造了类似极光基地的设施,代号“摇篮”。警方突袭其中三处,解救出共计一百零八名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克隆体,最小的仅三个月大。
舆论哗然。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听证会,林北北再次登台。这一次,她不再讲述过去,而是提出一项提案:《关于禁止跨代际遗传干预与人格复制的国际公约》。
“我们不反对科技。”她说,“但我们必须划定红线。当人类开始定义‘完美’,就意味着有人会被判定为‘残缺’。而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对‘不完美’的清除,都始于一声温柔的‘为你好’。”
全场肃静。
表决通过那一刻,掌声持续了整整十分钟。
当晚,林星辰独自来到海边。夜空清澈,银河横贯天际。他仰头望着,忽然轻声说:“爸,如果你能看到今晚的星星,你会怎么解释它们的存在?”
海浪拍岸,无人回应。
但他知道,有些答案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他和姐姐终于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选择铭记;可以选择遗忘痛苦,也可以选择背负它前行;可以选择隐居山林,也可以选择站在光下,为那些仍活在阴影中的人发声。
一周后,一封匿名信寄到基金会办公室。
信中附有一串加密坐标,以及一句话:
>“还有更多孩子在等你们。”
林星辰破解代码后,发现位置指向西伯利亚一处废弃气象站。卫星图像显示,地下结构复杂,疑似存在多层封闭空间。更令人震惊的是,热感应探测捕捉到至少四十五个微弱生命信号,规律分布,酷似极光基地的培养舱阵列。
林北北盯着屏幕,良久未语。
最后,她拿起外套,戴上手套,转身对弟弟说:“准备出发吧。”
“这次可能会死。”林星辰平静地说。
“我知道。”她微笑,“但总得有人去点亮下一盏灯。”
车队再度启程,驶入茫茫雪原。风雪漫天,前路未明,可他们的车灯划破黑暗,坚定向前。
就像当年那个夏夜,两个孩子并肩躺在屋顶,数着流星许愿。
“星星哥哥,你说如果我们看不见明天的太阳怎么办?”
“不怕。”小男孩握住妹妹的手,“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