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贫道要考大学 > 第174章 婉音姐才是铁人(第2页)

第174章 婉音姐才是铁人(第2页)

“不要说是给她的。”他叮嘱,“就当是学校新换的放松音乐。”

两天后,好消息传来:女孩开始主动留在教室午睡,某日甚至哼起了那首歌谣的调子。又过一日,她偷偷录下一段新语音:“今天……火塘边好像暖了一点。”

陈拾安看着屏幕,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是治愈,这只是裂缝中透进的一缕光。但足够了。有时候,活着就是等着那一缕光找到你。

五月将尽,项目组迎来一位特殊访客??周明远老人坐着轮椅来了,身后跟着一位年轻女子,眉眼间与他有七分相似。

“这是我女儿的小学同学。”老人介绍道,“她现在是儿童心理学博士。我们想联合发起‘倾听者培育计划’,在全国师范院校开设‘沉默语言’选修课。”

陈拾安握住老人的手:“您这是要把灯火传下去啊。”

老人笑得眼角泛泪:“我女儿没能等到这一天。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能说出‘我很痛’而不被说‘矫情’,她的死就有意义。”

当晚,他们在“心碑”前点燃一支新的安魂香。女子跪坐在湿泥地上,低声说:“对不起,当年我没勇气站出来告诉你,你也很难过。我们都以为坚强才是爱,其实陪伴才是。”

风过林梢,野菊轻颤,仿佛大地也在回应。

六月初,高考前夕。“回声计划”推出特别企划《进场前五分钟》。全国两千个考点外的大屏同步播放冥想引导音频,由不同年龄、性别、方言的人轮流讲述一句话:“你现在的感觉,我都懂。”“你可以紧张。”“你不必完美。”“我在听你。”

有家长起初嗤之以鼻:“这时候还搞这些玄乎的?”可当他们看到孩子听着音频闭目深呼吸,肩膀一点点放松下来,有人红了眼眶。

一位母亲事后写信来说:“我儿子进了考场前回头看了我一眼,那是这几年来第一次,他眼里没有怨恨,只有疲惫和一丝安心。他说:‘妈,我不一定能考上,但我今天敢说自己累了。’”

这句话被收录进“青囊云”年度报告,配图是一张模糊的考场外照片:雨中的遮阳棚下,一个女人蹲在地上抱着儿子痛哭,而少年轻轻拍着她的背。

陈拾安在报告结尾写道:

>我们总以为教育是为了让人走得更快、攀得更高。

>可有没有一种可能??真正的教育,是教会一个人,在跌倒时敢于喊疼?

>是让他知道,软弱不是耻辱,沉默不该被惩罚,哭泣也是一种力量?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不再需要用优秀来换取爱,

>那么这个国家才算真正强大。

联合国展览如期举行。巴黎展厅中央,矗立着一座由数千张手写纸条组成的透明装置艺术,每张纸上都写着一句匿名倾诉,灯光穿透时,文字如星辰浮游于空中。展墙题词引用了陈拾安笔记本上的那句话:

**“所谓文明,不过是一群人终于学会蹲下来,听另一个人喘气的声音。”**

开幕式上,卢旺达教师代表发言:“以前我们认为,穷孩子只需要食物和课本。现在我们知道,他们还需要被听见的机会。你们给了我们一把钥匙,打开的不只是心灵,还有希望。”

掌声经久不息。

回国当天,陈拾安在机场转机时遇见一对母子。男孩约莫十五六岁,戴着耳机低头走路,母亲小心翼翼跟在后面,几次想搭话都被冷脸挡回。飞机起飞后,母亲悄悄抽泣,被邻座温知夏递去纸巾。

落地后,温知夏对陈拾安说:“你说,我们是不是也该做个家长版‘心灵书写’?让他们也能说出‘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他点头:“不止家长,还有老师、警察、医生……所有被期待‘必须坚强’的人。”

回到村里已是深夜。卫生室门前,铜铃仍在响,虽只剩半截绳,却依旧清亮。他仰头望着星空,想起那个非洲小女孩的问题:**“如果我们说的话飘到天上,真的会变成星星吗?”**

他掏出手机,在朋友圈写下一行字:

>会的。

>每一颗星星,都是地球上的一个回声。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光。

发送之后,他关掉屏幕,静静聆听风中的铃声。

叮??

又一声。

像是回答,又像是承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