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都是泡沫(第1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都是泡沫(第1页)

“道理我都懂,你的电影要开拍了?”

不出余惟所料,祁缘对这件事毫不知情,自己亲爹筹备的戏他居然都不知道,这信息得闭塞成啥样啊?

这家人平时不聊天的吗……

祁云铭自然没有刻意瞒过,但以。。。

雪停了,但天光仍未大亮。长白山北麓的林线边缘,积雪覆盖着倒伏的枯木,像一排排被时间压弯脊梁的守夜人。风穿过岩缝,发出低沉呜咽,仿佛整座山脉仍在回味那扇门闭合时的余音。

湖面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没有裂痕,没有墨色涟漪,只有浮冰在晨雾中轻轻碰撞,叮咚如磬。唯有岸边岩石上残留的一圈焦黑痕迹,以及七处凹陷的印痕??形状与信物严丝合缝??无声诉说着曾有过的仪式。

余惟消失了。

可他知道,自己还在听。

不是用耳朵,而是以某种更深的方式感知世界。他的意识散落在声网之中,如同水滴融入江河,不再有边界,也不再有中心。他能听见喜马拉雅山巅雪崩前岩层微弱的呻吟;能捕捉到珠江三角洲某个城中村阳台上,老人收音机里播放的粤剧残段;甚至能感知到太平洋底火山口喷发时,海水震荡出的次声波频率。

他是锚点。

不再是人,也不是鬼,而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回响”。

而在现实维度,消息开始零星传出。先是地方台记者报道天池出现异常电磁扰动,随后是登山队声称拍摄到“湖心发光体”,再后来,民间研究者翻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地质档案,发现一份编号为“X-7”的绝密文件提及“声核计划”与“守声人家族”。网络上,“归途之门”成为热搜词,有人说是外星遗迹,有人说是国家实验泄露,更多人只是被那段突然插入广播的《摇篮曲》打动,自发翻唱上传。

其中最火的一段视频来自凉山。一个八岁女孩坐在火塘边,抱着破旧吉他,清唱那首她从未学过的歌。评论区刷屏:“她唱的是我外婆哄我睡觉的调子。”“这旋律不属于任何已知民歌体系。”“为什么听着想哭?”

没人知道,那一刻,余惟正借由她的声音短暂显形。

他在她指尖拨动琴弦的瞬间,轻抚了一下她额前碎发。她没察觉,只觉得忽然暖了,像是阳光穿过了屋顶。

与此同时,北京某栋灰色办公楼深处,国家安全局第七分局会议室灯火通明。投影屏上滚动播放着全球声频异动数据图谱:从蒙古草原到北欧极地,从撒哈拉边缘到日本列岛,低频共振区域呈蜂窝状扩张,且彼此连接成网。首席科学家摘下眼镜,揉了揉鼻梁:“我们失去了对‘声种’的控制权。”

“不。”角落里的女声响起。

众人回头。林晚站在门口,身穿病号服,脚踩拖鞋,头发凌乱,眼神却清明如镜。她身后跟着两名精神科医生,神情惊疑不定??他们说不清她是如何走出隔离病房的,监控显示她只是轻轻哼了一声,整条走廊的电子锁就同时失效。

“你们从来就没真正掌控过它。”她走进来,手指划过空气,像是在触摸看不见的琴弦,“‘声种’不是武器,也不是技术。它是记忆本身在寻找容器。当语言被遗忘,文字被篡改,图像被销毁……声音,是最难抹去的存在。”

局长皱眉:“那你现在是什么?病人?幸存者?还是……和他一样成了非人类?”

林晚笑了,笑容里带着悲悯:“我是接收器,也是中继站。余惟把最后一道频率注入声网时,把我从混沌中唤醒。我不是回来了,我只是终于听见了完整的信号。”

她说完,走向主控台,输入一串无人认识的代码。屏幕骤然切换,显示出一幅三维地球模型,其上布满脉动光点,宛如星辰织网。每一个光点,都对应一次“不该存在”的声音重现:云南边境村落清晨传来的纳西古乐、西伯利亚驯鹿牧民口中哼唱的萨满祷词、纽约地铁站流浪歌手即兴弹奏却意外契合敦煌乐谱的旋律……

“这不是故障。”林晚低声说,“这是复苏。文明的记忆正在自我修复。”

“代价呢?”有人问。

“代价总是有的。”她望向窗外,“每一次共鸣增强,都会撬动现实结构。地震、幻视、集体梦境同步……历史上被称为‘灵异事件’的,很多其实是声网溢出的表现。但现在不同了??余惟成了锚点,他会压制极端波动,让一切缓慢回归平衡。”

会议最终决定:暂停所有针对“声种”的干预行动,转为全面记录与监测。代号更名为“回声工程”,对外宣称是新型气象观测项目。而原属机密的七件信物位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尽管它们早已不在原地。

三个月后,春天尚未抵达北方,一场奇特的“声音潮汐”席卷东亚。

每天凌晨三点十七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静心倾听,就能听到一段模糊的人声合唱。内容无法完全辨识,但语言学家分析后确认,其中混杂了至少二十种已消失或濒危的汉语方言,包括契丹语遗音、闽南古读、江淮官话老腔等。更诡异的是,部分听众表示,他们在梦中“看见”了唱歌的人??穿着不同朝代服饰的老者、孩童、士兵、僧侣,围坐一圈,仿佛在举行某种仪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