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库

我的书库>汴京食滋味 > 4045(第10页)

4045(第10页)

当然还有一件要事,便是那些盛放素材的木桶、木盆由江知味提供,上面会刻上江记小食的“味”字徽记,叫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些爊菜源自何处。

双方就合作的细则,畅所欲言地聊到了晌午。郑师客气地留江知味在瓦子里吃午食,她婉拒,毕竟辣卤明日就开始供货了,她得早些回去,打点打点横桥子周边的菜蔬贩子。

既如此,郑师不强求。

江知味走到家门前,总算把乱跳的心脏压制住。

和孙五娘笑着打了个招呼,

进门后,被乌泱泱的几个人孩、猫孩、狗孩围住。

“二姐姐,谈成了吗?”江暖满脸殷切,抱着她的腿,双眼明亮。

“还用说么。”凌花和容双一起,从豆腐铺子的方向过来,“看知姐儿这得意的模样,指定成了。”

俩孩子激动得又蹦又跳,惹得脚边的猫狗也跟着竖着尾巴蹦跶。

凌花眼中带笑:“我看这个家里,就驴子稳重些,一个两个三个,知不知道什么是财不外露啊,都收敛着些。”

笑声戛然而止。

江暖第一时间闭嘴,顺带把江晓的嘴捂上了:“娘,我们听话。”

这一手捂得有些偏,江晓的鼻孔被堵住,后退两步躲开,蹲下身,把吠叫不止的刘海嘴筒子捏住:“嘘。”

大人们都看笑。

容双道:“知姐儿今日这么辛苦,不如咱们不做饭了,到外头食店吃吧。”

江知味正好也想躲躲懒,她今日可是起了个大早,明日开始,为了做辣卤素菜,也睡不了懒觉了。她往后啊,就得跟生产队的驴似的,吭哧吭哧干个不停。

好在牺牲的睡眠换来黄灿灿的铜钱,那玩意儿用麻绳串在一起,叮铃哐啷响的时候,简直叫人比打了鸡血还要亢奋。

午食在保康门对岸的李四分茶解决。

汴京城里,但凡比较大的食店都叫“分茶”。穿过彩楼欢门,进店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个天顶开敞的院子。左右是上了红漆的廊道,有跑堂来招呼,带他们在廊道中落座。

两小只叽叽喳喳想吃肉,这两日江知味总不在,他俩吃的又是凌花做的黑暗料理。

这会子能吃出差别了,顿顿边吃边呕。小脸虽不至于消瘦,却的确没前阵儿那么白里透红了。

江知味便依各人口味,照着屋顶椽子上挂下来的菜单,点了几个店里的招牌——金玉羹、大小骨、白肉胡饼、入炉羊、鹌鹑馉饳儿、桐皮面。

那点菜的小厮手持纸笔一一记录,问得十分细致。

包括金玉羹要滚烫的还是温热的还是冰凉的,桐皮面上的浇头要瘦肉还是肥肉还是半肥瘦,白肉胡饼里的肉馅儿要肉块还是剁烂的肉糜,当然,同样离不开肥瘦相关的问题。

还有辣与不辣,葱和芫荽都要否,羊肉几分熟,羊的年纪、分量大小,口轻还是口重,椒盐还是麻辣,装在木盘、瓷盘还是琉璃盘中……

江知味都被问懵了,没想到宋时的食店在食客的口味方面能做到如此细致。仔细想想也没错,这种主打中高端服务的食店,店里的常客大多非富即贵,不好伺候。

不过这些话术到是有用。汴京城的餐饮业竞争很大,百战百胜的前提是知己知彼。江知味默默把小厮问的字字句句都记在心里,看来以后要多到各家酒楼食店走走。

不久后上菜,只见传菜的那名小厮,左手和小臂上托着三个瓷碗,右胳膊从肩膀到手掌,足足叠放了二十四个碗。

一桌桌路过,一桌桌唱菜、分菜。

江暖和江晓看得直鼓掌惊呼,他俩跟江知味一样,都没见过这么壮观的传菜场景。

上回还是在连池的胳膊上见到排列的几个碗,今日现场得见,远比连池当初摞起来的多得多,江知味看得新奇,又狠狠替那小厮捏一把汗。

凌花连忙叫俩孩子住嘴,万一害得人家不小心打翻碗盘,那小厮不仅会遭叱骂、罚工钱,还可能会被驱逐出店。小孩子得懂这些规矩,不能做这种害人的事儿。

两小只旋即乖乖坐好,不吭声了。

到他们这桌时,传菜小厮的手里,只余下五个碗盘了。显然,都是他们的菜,一份一份安静地躺在净白的瓷碗中,有汤、有肉、有主食。

其中那金玉羹,用山药、栗子加以羊汤煮制,是李四分茶的秋季限定吃食。

如今已是阴历十月,方才那小厮点菜的时候就说了,这金玉羹全靠店里库藏的栗子,吃一回,少一回。点的人多,估摸着再过三四日,就吃不上了。

江知味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瓷碗中五色俱全。略带乳浊色的清汤中,红嫩的枸杞、翠绿的葱花、金黄的栗子、白糯的山药,配上切得大块的净瘦羊肉,都淘洗得透彻,没什么羊膻味。

山药切成均匀的寸长,外皮粉糯,芯子里却带了些许脆感,显然炖煮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栗子在这个应季的时节总是稳定发挥,果肉细腻香甜,粉感不重,想来这羊汤中不少的甜鲜味,都来源于它。

江知味埋头喝了老大一碗,虽觉得汤中存有缺憾,但她意志坚定,坚决不肯犯职业病,只说好的,不谈其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